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2015-06-17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通榆县瞻榆镇义慈小学校 郑长丽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小学课堂已开始较普遍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文就当前普遍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看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教学 利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课堂上,广大教师已开始较普遍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给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以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作为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辅助,不仅优化了小学教学手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自身存在的缺点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上有利也有弊,并非多多益善。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教学中的优势 (1)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它包括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每一板块又涉及到诸多的内容。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更是枯燥无味。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不仅优化了原有的教学手段,也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变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2)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并达到情感共鸣 在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具有优美的环境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等内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很多内容都感到陌生,如年代已久的历史文物,罕见的自然景观等等,使之不能较好地进入状态。而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内容构建出真实情景,让学生闻其声、见其人、观其事、临其境,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教学中的不足 (1)为表现信息技术而滥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但部分教师过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学,有些运用简单的语言或动作的表达就能达到很好效果,却也要想办法制作成课件。 (2)淡化了学生的听觉记忆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将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课件在屏幕上进行了直观地展示,尤其是大量的资料,但这种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觉,只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点。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正常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两者都占据了较大比例,听觉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听话也是重要的能力之一。但就目前而言,要使信息技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配音分析比较困难,工作量也比较大。所以,信息技术在直观展示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听觉记忆的淡化,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盲目追求艺术美感,华而不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介入,丰富了小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地看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避免信息技术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师运用不当所产生的问题,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提高小学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成为促进孩子全面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