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觉视域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研究
2025-04-21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摘 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形势下,从教育自觉的视域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体,对教师的自觉性提出了理论自觉,规律自觉,教育创新自觉三方面的要求,对于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借鉴,为“认同危机”的解决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育自觉;价值认同;教育创新 近年来在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创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始终作为改革和实践的关键主体,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起着引领带头作用,他们的每一次有益的探索,不得不说都是发挥教育自觉品质的具体体现。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把握,本文从教育自觉的视域出发,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对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1 教育自觉的涵义 学者们从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概念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教育自觉”的概念。邬志辉(2003)在借鉴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提出“所谓教育自觉,既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问题的自知之明,也是对当今时代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自主适应、综合创新,来建构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1]。成尚荣认为,“所谓教育自觉,是建立在对教育本义和真义的深刻认识、对教育规律和改革走向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的自主辨别和选择。其表现是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客观评价,对自己教育实践的自觉调整,对教育理念的努力提升。”[2]由以上两种定义可知,两位学者对教育自觉的阐释大致包含了理论自觉、规律自觉以及创新自觉三个方面,理论上的深刻理解,产生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只有在合乎教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创新,因此,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关系。 李宝斌(2007)对教育自觉的理解有所不同,他认为“教育自觉是指源于对教育性活动的深刻认识和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他将教育自觉上升到教育品质的高度,对教育参与主体的思维和行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独有偶,刘立华(2012)认为“教育自觉是有良知和勇气的教育主体在对教育活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履行符合教育规律、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做相反的事情[3]”,此种定义中,教育主体的自觉首先是从道德层面的良知和勇气出发的。鉴于品质和道德的文化属性较强,,且较难把握,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采纳前者对于教育自觉的理解,对教育自觉的涵义从理论自觉,规律自觉和教育创新自觉三个方面来把握,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体进行研究。 2 教育自觉下的主体分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分类是一个具有众多争议的前沿性基础课题,在哲学范畴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客体是指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认识活动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 普遍的观点认为,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行为者,是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的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4]”。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类学校纷纷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于是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学生,而不是其他教师群体等。张士森(2012)撰文指出“教育自觉是受教育主体——学生所应具有的自觉教育理念和自觉教育思维及其影响下具有自觉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教育的习惯。这是一种没有外在驱动的接受教育的理念,是受教育主体内心深处主动的、内在的渴求教育所应秉持的态度。[5]”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体,他们是一个个教育实践的个体,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最直接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刘立华(2012)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分类,他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纵向分层为政府、学校和教师。具体地讲,政府代表整个政权体系,代表国家;学校代表各种具备和应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群体主体;教师代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体,包括所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个体 [6]。这种宏观的分类,将教师置于教育教学的前沿地位,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方面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在本文中,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正是作为一线教学主体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 3 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