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如何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

沾益四中 陈铁艳

【摘要】本文就如何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这一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组合作与探究  激励方式 友爱 归属感 尊重 方向 榜样 评价 希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的高低,不管一个学生的能力有多强,如果积极性不高,激励水平低,就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得好的成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通过激励来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最充分地发挥才能,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保持学习的高效率,进一步激发创造性精神。同时,科学的激励方法能使教师区别对待各种表现的学生,形成“好人更好,一般学好,差者变好”的局面,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奋斗。
  一般来说,激励方式主要有两种:外在激励(包括表扬、嘉奖等)和内在激励(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责任感、荣誉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会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嘉奖而不择手段,如有的学生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获得表扬和奖学金而作弊。内在激励过程虽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作用持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经个人长期教学实践,揣摩探究出如下几种有效激励的方法。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要有两个满足。

第一是满足学生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在生活中,人都有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愿望,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就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爱应该包括教师给学生的爱、学生给学生的爱和教师接受学生的爱、学生接受学生的爱两个方面。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地就教而教,而要搞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有感情和爱的因素。
  第二是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自尊意味着“在现实环境中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要求独立和自由”;被人尊重意味着“要求有名誉或威望,可看成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学生产生自信,觉得自己在这个小组里是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的,于是不断向教师提出的既定目标前进。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不仅不能完成教师提出的既定目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要采用多种激励因素,多安排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成就感,在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下,创造良好的有竞争气氛的讨论环境和条件,挑战自我、实现小组目标。
  其次,从实践经验来看需四个做到。

一是做到为学生指明大的学习方向。很多学生对封闭的学习生活感到迷茫,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因此碌碌无为。周恩来从小就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拿破仑自幼便知道自己兴趣在于指挥千军万马,行军布阵。而今很多学生对于“你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有许多学生就说过:“老师,我觉得我来读书完全是父母的意思。”“老师,我也不知道我将来要上什么大学,要做什么。”这让我感到痛惜,因此教师有义务去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目标性。
    我读高中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老师,他给班上每个人的作业都不厌其烦地写了评语,建议每位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我记得他是这样写给我的:“你应该有自己的理想目标,你各科成绩均匀,何不以考上人民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呢……”虽然他给我们定的目标在我看来好象太遥不可及,但是第一次在我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有个女生曾经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的才能在哪里?”这位老师说的好:“你们的心在哪里,你们的财富与才能就在哪里。只要用心,你们可以学好任何一门技能,只要用心,处处都是你们的才能。”经过他的指点,当初萌萌懂懂的小孩,已经成功地在各行各业彰显了他们的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做到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习的态度当然会影响到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虽然工作了,但仍然不能放弃学习,能和学生一起学习当然最好。
    有这样一位教语文老师,为了让他那个以活泼好动出名的班的学生静下心来读书,他就约定与学生一起读书。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自己首先开始静静地研读布置下去的美文。一天、两天、三天……日子悄悄地过去了,他们班学生每天都准时到校读书,教室里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两个月下来,学生看了大量的读物,还学着老师的样子摘录了很多优美的词句。而老师本人也读了几本好书,感到自己充实了很多。
    很多学校的早晚读都是学生在读,老师通常作为监督者、强令者在教室里背着手、踱着步维持纪律。可是有一位老师却打破了这种一贯的做法。他每天早早来到教室,拿出课本,自己带头大声朗读,学生也跟着整齐、用心地朗读起来。“我们和老师一起学”,学生们说:“老师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
    看了这两位老师的例子,我觉得这两位老师做得很好,他们不仅仅训导学生要好好学习,而且还以身作则。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感到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大家在一起努力,平等地沟通和探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起来了。

三是做到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前年教高二17班的时候,我曾经发现有些学生已丧失了对未来的憧憬,原因是高一基础太差。上课时我就有意识地将话题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去了。我告诉他们:“现在觉得自己基础差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你还是有希望赶上来的。”有个学生就说:“有的老师说,高二成绩不好,已经没办法在高三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了。为什么你说的和其他老师说的是不一样呢?”我说:“凡事皆有可能。主要还是看你自己。高一基础差,但高一的内容只占了高中学习知识的一小部分,是可以通过复习赶上来的。”然后我给他们讲了我自己读高中时候的隐私经历,讲自己如何在高一没怎么用功,觉醒后在高二下学期及高三这段时间将过去荒废的学业补回来而考出了较好成绩的例子,他们听了大受鼓舞。

四是做到以恰当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与小组之间量化评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完成任务表现等。在我的小组合作的评价包括四个方面:一、课堂合作学习表现。二、作业完成情况。三、早读任务过关情况。四、学习成果情况。每个小组长都有一个评价本,每天负责登记评价得分。一星期一总结,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然后获得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这些经验和方法也还存在不足,很不好意思地拿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分享、共同进步!当然,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教师应该尽量去尝试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教师,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迎接创新教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学方法与研究》 张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徐妙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