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浅谈“师爱”教育的力量

杨文贤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向化藏族乡下滩学校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这种“爱”源于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家庭对一个孩子所带来的伤害有多深,家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我班有个女生,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她从小就在家庭矛盾激烈争斗中成长。父母离异后,她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由于夫妻感情的破裂,心情十分伤感,又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交流。使她在家庭中感到孤独无助,缺乏父母之爱,没有倾吐心声之处,这使她自卑,苦闷。在我与她的交谈中,我以倾听的方法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矛盾情绪,然后再对她过激的情绪进行正确指导。

     我即是班主任,又是数学任课老师,我发现她非常聪明,逻辑思维强。我以她的聪明来鼓励她一定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以树立自信心。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她学习上的困难。在我的指导帮助下,她既懂得了如何对待父母,同时也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习上成功的喜悦。我多次与她的父母亲进行交流,指出他们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与她的家长达成了共识,决定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环境。

     不管带哪个班,上课时,我总是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鼓励他们,欣赏他们;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放学后,我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打篮球……很快的,我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而这时,我会感到自豪,因为我成功了,我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可亲、可敬、可依赖的人。因此,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2014年6月毕业的学生们,是我从七年级一直带到毕业的。说实话,能和他们成为朋友,是我怀着慈悲之心尊重每一个学生,接纳他们,包容他们的结果。从七年级开始,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2013年6月2日,我在学校值班时,因中午做饭不小心把手烫伤而住进了医院,在我住院期间,就有同学发短信问候,我当时感动的眼睛都湿润了。在接下来的十几天,几乎每天都有同学打电话或发短信问:“老师,你好了没,什么时候回来给我们上课,我们都想你了……。老师,马上要中考了,我们希望你能回来陪我们一起迎接考试……”每当我看到这些短信,我都感动不已。我在想,这几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许这是只有老师才有的精神财富吧!

喜欢优等生几乎是每位教师的共性,而难就难在同样喜欢学困生。因为他们反应迟钝,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学习成绩不佳,总是拖班级后腿,像包袱,是累赘,所以,很难被老师喜爱。老师不会去在意他上课是否学会,作业是否完成。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学困生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我们应该给他们再多一点的关注关心,再多一点的耐心与信心。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要多鼓励多启发,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训斥,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一次考试中有个学生因作弊被老师当场逮住,老师为了能够对他起到震慑的作用以及对班级其他同学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老师当场收了他的卷子,并当众批评了他,结果该学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跑出教室失声痛哭起来。

事情感悟:为了制止学生的某一错误行为,而用处罚来摧毁他的活力,代价未免太高。处罚必须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疼爱,特别在大庭广众中受罚,如果不体现关心爱护,极易扭曲学生的性格。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错误只是因为疏忽导致的,对待这种情况,我们要抱有宽容的心,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指责。一句温暖的提醒,想必学生更容易接受。有的错误是因为老师在讲课时,学生一时分心,结果没有及时地掌握好知识造成的,这种错误更应引起老师的注意,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错误,老师有责任对他们学习上的疏漏进行弥补。老师在善待他们错误的同时,对于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绩,也要当众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作为老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三思而后行,用爱浸润学生干渴的心灵,架起学生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