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浅谈新课改后化学学科“学困生”的形成和转化

柳州市第一中学   苏燕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学生自身、教师、教材等方面进行阐述;从教师对学困生降低期望值及设定目标、学会做专题、掌握解题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及反复阅读课本等方法进行转化。

【关键词】 新课改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新一轮的课改在全国慢慢的铺开。2012年广西作为全国最后一个省进入课改区。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感到,随着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入和发展,“学困生”逐渐成为班级教学中的棘手问题之一,班级的学习氛围和以及科任教师对班级学习的信心都是与学困生人数的多和少有关。

一 、新课改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学生个人原因

①思想上松懈,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经过初三一年紧张的拼搏,顺利地进入了高中阶段后,感觉高一离高考还很遥远,所以在学习上马虎了许多。有些学生产生了要好好地轻松一下的思想,也有的学生认为高一年级的知识没学好,完全可以像初中那样玩两年,然后再用一年时间去拼搏补上。思想上的懈怠必然导致学习上的松劲,而高一化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影响很大,因而产生学困生在所难免。

②学习精力有限,学习方法不科学。进入课改后,高一的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多,所有的文化课程在高一都开设,共有九门,不再分主科、副科,每一科都有可能成为自己参加高考的考试科目,每一科都不敢放松学习。跟初中的课程相比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刚进入高中,很多学生还套用原来初三的学习方法和方式,记笔记、背书,还要完成那么多科的作业,会逐渐感到时间不再够用,常常完成不了全部的作业;学习难度的加大,会使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内容难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在习题作业中不会应用,久而久之便产生放弃某些科目的念头。

③自信心不足,缺乏自觉性。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了解,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初中的化学没学好,学不好高中化学是必然。所以不想再花时间来思考该如何提高自我的化学成绩。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学会学习。“我要学”是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特点。在小学、初中里长期适应了老师、家长监督下的学习,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高压政策,如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上会十分盲目,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教师原因

新课改后,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性的指导纲领,对未来的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整体把握还在摸索阶段,绝大部分高中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改教材编排,一线教师很难确定对于所教教材的难度和广度,很多老师按照以往旧课本的知识点授课,甚至按照高三对知识点的要求向高一的学生传授,造成知识点深度大、数量多,学生理解难,学习负担加重,久而久之导致厌学、弃学。

其次, 初高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初中教师目标只是中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往往不会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中教师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不是很了解,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很多高中新知是建立在初中化学基础上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前提是要求记住酸、碱、盐的溶解性,很多学生在初中不要求背记,而高中课时安排有限,没有太多时间重温初中内容,为了赶进度,就开快车,抓进度,促生了大量的学困生。

3、教材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化学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以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从高中教材编排看,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与初中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编排上是增加了广度,降低了深度。但抽象思维的知识点提早出现,如“摩尔”等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课时的安排也让一线教师感觉到在一个学期内要完成必修1教学很困难,内容多,时间短,课时大部分拿来上新课,习题课少得可怜,会造成学生学与练脱节,学不能致用。

二、转化的策略

1、降低对学困生的期望值,设定目标

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学困生,对他们的要求会有不同。因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要求做好每一节新课的基础知识笔记,并能够复述知识点,同时完成基础练习,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对于基础好,态度端正,但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学困生,要求他们通过最近几次测验,找出丢分的题型和知识点,然后想办法逐一击破。两种情况不同的学困生都要求他们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比上一阶段提高5~10分成绩,没有目标的设定,就没有改变的动力。

学生对教师的信赖,迫使教师要认真的钻研教材,不任意拔高或拓展知识点,对于学困生,让他们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抓好“双基”,并保证学习的质量。

2、让学生学会做专题

学生学习的挫败感在于他平时的学习很努力,但在做作业、考试上却收效甚微。对于这部分花了时间和精力无法突破瓶颈的学困生,把原来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重点的学习,转变成在保持原来学习状态的基础上,转向在某一阶段专门强化和提高某一知识点。如“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相结合的题型,看似简单,得分却难,让学生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仔细琢磨考题形式和正确答题方式。再下一次做题中争取少错或不错,从而减少学习难点,提高正确率,建立自信心。

3、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解题方法。

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解题中,是理论向实践转换的一个过程。很多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的过程能够看明白,但是正真到自己做题,却无从下手。初中的考题是学什么就直接考什么,而高中考题却是多个知识点的累加,是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高一的学生刚开始很难适应这样的模式,教师应该展示这类考题解题步骤,并总结成文字,让学生慢慢的适应,一旦找到解题的方法,学习的困难度降低,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

4、强调课堂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认为,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连续维持在25分钟左右。上课走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用心听课,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记不好,记不牢,课后花时间 “重新”学一遍。而课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工作的有效措施。老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着想,不能为了赶课而满堂灌,把握好40分钟的知识点和练习时间。看到学生走神,应及时给予提醒。上课时,要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

教师在备课中,要清晰的罗列本节课所授那些知识点,精炼语言,抽象问题变形象化,典型的练习要精心准备2~3道,并在课堂上讲解,减轻学生在课后学习负担。实践表明:坚持课堂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学困生”日益落后、积重难返现象的出现,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5、对课本的反复阅读

   上到高中,课本的知识点与高考的知识点相比少了许多,很多教师在上新知识采用教辅资料代替课本上课,学生就会逐渐忽视课本的阅读。作为教师,我认为要学得扎实的基本知识一定要多阅读课本。第一遍阅读,要知道这一节要学习那些内容;第二遍阅读,要对给的概念仔细琢磨所使用的准确科学的字眼,如有实验,记准操作步骤,仪器名称。知识的点滴累加才能积少成多。第三遍阅读要获得新的感悟,一次次的阅读,每次的思考,相信对知识点会有更深的理解,减少在学习上的困惑。通过观察学习中上的学生,他们非常注重对课本的研读,对细节部分也是认真对待。学困生更应该对课本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

总而言之,“学困生”形成是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有辛勤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许多理论和实践还停留在表面上,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饶志权. 课改中防止产生高中化学学困生的策略

2、秦广伟. 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