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记得学生时期的语文课,主演员就是教师。语文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至今留在我的脑海中,语文课本密密麻麻的笔记让我“回味”。回味中,我感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老师的思想。学生的思想呢?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了个性,跟语文老师一样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传统的语文教学不能胜任灵活多变的语文考题和语文实践,更不能胜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正在我苦恼之时,构建高效课堂提议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尊重主体、面向全体、全过程都让学生学。

有了指导思想,我便试着在语文课中进行改革:狠抓主体参与,提高语文质量。

一、    分清师生角色,突出主体地位。

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真正构建高效课堂。我改变了以往的一切包办制。全过程都让学生学,给学生空间与时间。众所周知,语文中最基本的就是字、词。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查字典、动脑知识运用。针对阅读文中的生字词则让学生查字典解决疑难,然后再让其动口通读课文。从而发现学生无掌握的地方,令其再查字典或请教别人自行解决。如在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文中,有个学生把“低绮户”中的“绮”读成了“yi”。此时,我并没有指出其错误之处,而是告诉他刚才朗读中有错误,让他自己找出最大质疑的地方,亲自动手查字典,在动脑、动手中强化知识和区别,最终达到掌握此字的目的。

枯燥的字词是这样,丰富的现代文阅读同样应该是这样。记得在教《怀疑与学习》这一课时,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触动。甲班中,我滔滔不绝的讲了一节课,学生也做了很多笔记,结果一测验。该会的问题仍不会。经点拨,仍一窍不通。乙班中,一上课我便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接着便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举手回答并阐明理由,不同意见者驳斥前一同学。不论答案的对错,都给与肯定。在他们热烈的辩论中,学生很清楚的搞清了文章的结构内容。一经测验,效果极好。静下心来思考,我感觉到: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抨出思想的火花,更深更切地掌握课文。

二、培养朗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朗读占很重要的地位。阅读是语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它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所以我们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读,并让他们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悟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我们语文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就可以让学生去读。如:《木兰诗》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读中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再与同学们交流,教师简单点拨指导,这样比全过程都是教师主演效果好的多。我想,长期这样坚持的话,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

三、   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社会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中心,选择恰当的的表达方式,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教学中,我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中考作文模拟训练时(题目是由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引出的以“真”为话题的作文),我便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对“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想出了很多方面:真人、真知、真情、真诚……。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切身体会,选出最佳立意,写出别人不写的,别人道不出的创新作文,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让学生动起来,全过程都让学生学。这样的话,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事做。假如,老师板演的话很难分辨他听没听,听没听懂,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踊跃发言。教师则要少讲,仅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拨、指导、释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切实改变“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