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思考

杨琼((文章最后“注:”部分一定要保留))

“高效课堂”的创建,就是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达标检测”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成为课堂的主人。“导学案”正是打造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作为创建高效课堂的抓手,我学区各实验校正在积极实践。下面结合我校近年在“导学案”编写与应用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导案”与“学案”合二为一的问题。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撰的,供师生课堂上共同去执行的蓝本。“导案”预设教师行为,“学案”预设学生行为,不能图省事将“两案”汇成一份“学案”。比如“导案”中预设“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目标解读、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就不宜让学生看到。

二、“学案”设计的环节问题。

   一般环节包括“预习案”、“交流案”、“练习案”、“检测案”。根据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可适当增减。

“预习案”是为了实现课堂重心前移。我赞成前移到课前15—20分钟(一节课40分钟为例),但很多教师将其前移到了课外,变成了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学生在没有监督与指导下完成,效果不好,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交流案”要凸显“生生交流”来彰显学生个性,展示其魅力,激发优等生,鼓励后进生。既要考虑到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要培养 “生--生”交流的良性互动,以知识点为载体,展开思维大碰撞来优化学习的方法,要学生知道解决同类问题的主要抓手和基本思路。贵在“兵教兵”,切忌将“交流”变成师生“问答” ,变成集体“对答案”。

“练习案”是教师根据本课时“双基”点设计的综合实践目标,旨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开放性解答,贵在“精”,贵在“变”。很多教师理解成了练习题,“练习案”变成了“作业案”。

“检测案”务必要实现“当堂检测”,要突出因材施教的思路,既要考虑到中下学生的“双基”检测,更要凸显“培优”思想。

三、“导学案”编写“闭门造车”的问题。

    “导学案”的编写,要克服个人对教材领悟的局限性,防止“闭门造车”。集体备课是解决上述弊端最好的办法,可以“联班”(平行班级教师集体备课)、“联校”(关联学校网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解决了“导学案”编写的“本位主义”,使用时还要注意“共性”的“导学案”是否适合于“个性”的学生,避免“拿来主义”。

四、“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预习案”的使用表现为“先学”环节,本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避免“因为时间关系”,教师与学生抢时间;学习目标要明确,避免“了解”、“经历”、“领悟”等目标动词的模糊指令,使学生不知“深浅”;教师要针对具体的目标提供学生多种自学方法指导,避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一贯到底,因为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很有限,学生最缺的就是学法指导。

“交流案”的使用表现为“后教”环节,“后教”是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出现了共性问题需要交流展示时的“兵教兵”,使学生积累“解决同类问题策略”的自我建构环节,教师要学会“导”,最忌包办代替。既要避免“有问题就小组合作”的伪命题,还要注意该讲的问题教师要讲透。

“检测案”的使用表现为“当堂训练”环节,根据科目、内容特点而定,可以是当堂背诵,也可以是笔试,量要少而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检测案”的题目最好事先出示给学生,让学生不打“无把握之战”。

 总之,“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仍在涌现出许多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体现着“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导”,还是以“导”定“学”? “目标”问题化,“问题”习题化的辩证等,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进步,“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会日趋完善。

(注:本文系“农村小学导学案撰写探微”课题成果,课题证号:BY【2011】G240   )

单位:甘肃省景泰县草窝滩学区卡森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