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写作教学寻找多个出口——我的写作教学多面观
2015-05-03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探索多样教学模式,打造写作课堂新气象。在教学模式中主要围绕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进行切入,从而启迪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一双语文眼、有一颗语文心,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用独特的心灵去感悟,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 关键词:创新写作 口头作文 书面作文 反批语 说话课 参考文献:《叶圣陶论创作》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王妍走出作文的困境》 作为工具学科,语文,天生重要。广义的语文教学包括 听、说、读、写四部分。其中,听、读是说、写能力形成的基础;说、写是听、读能力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说与写能够体现听与读,而说与写正是学生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能力体现。由此可见,写作乃语文教学的生命线,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的教研教改,如何上好作文课至关重要。她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博大精深的写作素材、变化多样的评价机制将足以体现语文课的活力与精彩。以下是我在短短几年写作教学生涯中的几点体会与思考,望与大家共勉。 一、 倡导自由写作,张扬学生个性 传统的命题作文难以照顾学生的写作个性,忽略了学生自±学习的需要,又往往违背写作规律,所以新的教学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写作,让学生自由地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这样既尊 重和发展了学生个人的情感自由,又便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文章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最广义的学科,其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真谛,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当然,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写作的意境,教育学生多方位观察、思考,并能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写出许多立意新颖、见解独特的文章。如:严冬,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世界,观雪的同时,我尽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以“雪”为载体,多角度构思、立意,学生或写雪中的故事,或抒雪中的温情,或揭示雪的象征内涵。其中魏超同学的《雪花,我为你歌唱》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对义无反顾的扑向那个张牙舞爪地冒着热气的井盖的雪花高声赞美,歌唱她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品格,歌唱她坚持自我、不怕牺牲的个性,也歌唱她挑战自我、征服一切的勇气,文章独特、优美、令人回味;元旦到来之际,我鼓励学生以“新年”为话题自主作文,学生既写新年新气象、新风貌,又写新年新感受、新体会。这其中,刘杨同学的《给生活点童话》,围绕指环年这一美丽传说,劝导人们不要太现实、太无聊,应给生活加点色彩、加点童话,这样你的生活将多一份快乐,多一些惊喜;母亲节到来之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母亲送一份祝福,并将这次行动用文章形式记录下来。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切身体会,这次作文特别成功。其中,有平日大大咧咧的粗心男生为母亲梳头的,有一向温柔的女孩给母亲洗脚的,有通过送报赚钱、积攒零用钱为母亲买花的,也有为母亲第一次炒菜、第一次洗碗的,还有抱抱母亲、亲亲母亲,并对母亲说声“妈妈,我爱你”的……合上这些作文,我心潮起伏,既为学生日渐成熟懂事感到欣慰,又为学生能从细微的生活中感受点点亲情感到骄傲。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少了一份束缚,自然多了一份真实。这样,又何愁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 二、 探索多样教学模式,打造写作课堂新气象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不再是演戏的主角。所以唯有进行角色换位,把讲台还给学生,学生才可能有所创新,也许因为年轻而少了太多“规矩”的束缚,在这方面,我曾进行过大胆尝试,也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口头作文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一双语文眼、有一颗语文心,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用独特的心灵去感悟,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 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单独存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要求人们既要有“下笔能成文”的“文才”,更需“出口能成章”的口才。因为口头语言在这个讲时间和效率的信息社会里比书面语言更具广泛性《直接性和实用性b曾经有人 作过统计,即便是一个专职搞文学创作的作家,其口面的运用率之比为3:1左右,一般人的运用之比为100:1左右。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也许有的人再也不会去写文章,但话却是天天要说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再者,初中学生知识增强了,感情丰富了,独立意识和遇事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也大大增强,他们可塑性强,天真烂漫,,在说话和交际中没有高中生那么的羞涩,更没有成年人那样复杂的心理障碍,这也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放开手脚,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个新的平台。在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1、巧用课堂阵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想使学生口语表达得以提高,最关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表达欲望,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巧用课堂,依据教材,重视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能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血脉,用自己的情感体悟生活,有这样的内驱力就会使学生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如:我在教《木兰诗》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及自己掌握的资料,让学生讲花木兰的故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表达,又牢固了他们“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使女孩也有勇气正视自我,开创自己的半边天;在学了《敬畏生命》、《紫藤梦瀑布》、《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文章后,同学们被浓郁的生命意识感染着,感受着生命的神圣,体验着生命的可贵,又面对着生命的脆弱,这时我知道“生命”这个抽象的词语已慢慢切入他们的生活,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围绕“生命”这个话题,根据自己的积累谈对“生命”的感悟,这时班里体育健儿冯瑶说:在100米短跑决赛中,由于想拿第一,以最快的速度冲刺,到达终点后,我清晰的感受到心脏猛烈的跳动着,这便是生命本能的运动。一位性格内向,忧郁多愁的李希说:“人活的好好的,可昨天对门的阿姨突然去世了,我感到生命是这样的无常,这样脆弱,生活真不容易”。看到大家步入一个伤感的话题,开朗的大悦不禁脱口而出:“看窗外,小草吐绿,梨花盛开, 操场上,孩子们你追我赶,春天来了,生命也和春天一起花枝招展的笑了。”就这样,大家围绕生命这一话题,侃侃而谈。在学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颠》等于文章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谈对英雄、对失败、对逆境的看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懂得“我们应不以成败论英雄,一个人虽然在同难以抗拒的磨难挑战中失去了生命,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的高尚起来,这便是失败的英雄,便是真正不屈的灵魂,便是无比高尚完美的人格”。学生还明白“面对逆境,我们应抱一种乐观的态度,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这样才能挑战挫折,摆脱厄运。”我想,这些启示无疑将使学生终身受用,成功地指导他们走好今后的人生。 2、采用多种形式,把握时机,鼓励学生登台亮相。 尽管校园空间和学生的生活视野十分有限,但我还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寻找、提供口语表达的锻炼时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成为学校重大活动的主角,尽可能的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发表各自的 见解,在学校重大的活动中显山露水,登台亮相。例如:在开学初,我组织学生口头自我介绍,搞班干部竞选。 我用周末生活会的时间给学生组织“上网利多还是弊多”、“压岁钱多了好还是少了好”、“父母是否应该看孩子的日记”等多场辩论会;每周值日班长轮流主持周会,值周班长在周会上对本周工作进行总结。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也由班干部负责召开。这样,每个学生自然成为班级的主人,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五四”来临之际,班级举办了“宏扬五四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演讲会,同学们积极参与,而我班韩雪、谷彦惠等人也也因具备流畅的口语表达、较高的组织才能多次在校园文化节、英语口语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学校大型活动上充当主持人,他们得体的语言,出色的表现,较高的应变能力博得全校师生的声声喝彩。 无疑通过多种尝试,加之课内课外相结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条理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也日渐激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当然口头“语”的提高,也为书面“文”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文本于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上活口语作文课,适时引导,给学生的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知道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写作文难,写出好文章更难,所以上好口头作文课,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表达欲望尤为重要,在隔周一次的口头作文课上,我曾经进行过多次尝试,也均收到了好的效果。 如:在一次以“灯”为话题的说话课上,A生说“假如我是一盏灯,我将用她点亮盲人的眼睛”;B说:“假如我是一盏灯,我将照亮世界最阴暗最腐朽的角落,让罪恶者无地自容”;C说“假如我是一盏灯,我将给寒冷者以温暖,给夜行者以光明”;而申宇光却说“假如我是一盏灯,我将在白天跟太阳比比,谁更亮”。他的鸿鹄之志令我震惊,更令我敬仰。的确,说话课不仅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且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朝夕相处中,我自然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同样,我这个最受欢迎的教师也更可以成功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说话课有利无弊,何乐而不为呢? 记忆犹新的还有两次“说话课”,在这两次说话课上,我结合课文和自己在批阅学生作文日记中的具体感受先给学生确定所说的话题,再让他们围绕话题,自选角度说话。如:在批阅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都将笔端集中在成长的烦恼上,诸如:作业过多,自由过少,父母过于唠叨,朋友不够真诚,老师缺少沟通,十三岁的孩子居然如此心态老成,生活中似乎缺少阳光的普照与美的发现,针对这种状况,我上了以“撷取生活中的美“为话题的作文课,鼓励学生换一个角度,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让学生懂得“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一道理,先引导学生撷取“眼中之美”诸如:巍巍的高山,皑皑的白雪,滔滔的江水,青青的草原,这样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发现“旭日东升是一种美”、“夕阳西下是一种美”、“鹰击长空是一种美”、“红旗飘扬是一种美”。在学生思路打开,语言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之后,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探寻“心中之美”诸如:“秋叶飘落是一种美,它美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斑羚飞渡是一种美,它美在用牺牲一半去挽救另一半的伟大精神”,引导之后,学生纷纷开口。“奋战在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是一种美,他美在牺牲自我,帮患者赶上健康快车”,“丑小鸭是一种美,它美在缘于对美的执著追求,使自己终于变为白天鹅”,“断臂的维纳斯是一种美,它美在残缺”…….有了这样的底蕴后,我让学生模仿以下格式说话;“——,是一种美;它美在——。我喜欢这种美,因为——。”那堂课,学生的表现让众人吃惊,每个听课教师都不由自主地赞叹,这些十三岁的孩子说的真好! 再如:通过批阅日记,我了解到学生对父母的爱缺乏理解,大多时候他们只会站到自己的角度抱怨父母,却很少换位体会父母为自己的付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上了以“晶位亲情”为话题的说话课,伴着《父亲》和《母亲》这两首动听、感人的歌,学生情感的闸门似乎已经打开,然后我让他们讲述自己看到或听到的动物界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于是“下跪的藏羚羊”“从血泊中站起为妻儿寻找骨头的狗爸爸”“虽被打的遍体鳞伤,依然幸福地看着小牛贪婪的喝救命之水而自己却因饥渴而死的牛母亲”,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大大触动了他们的心。动物如此,人类更是这样。接下来,我让他们讲述自己从电视、书本中看到的关于人类亲情的故事,于是《血色母爱》、《八月的阳光》、《默读父亲》等感人的故事,再次从他们的口中,也是从他们的胸膛中演绎出来,他们再一次真正意识到:危难关头,母亲可以用自己的鲜血为雪崩后遭遇不幸的女儿开出一条生路,在家庭拮据的情况下,哥哥可以撕毁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外出打工供妹妹上学;父亲因在儿子被囚狱后无法承载这种剧痛心碎而死。这就是亲情,这就是爱。课堂至此,学生们已完全被震撼,被感动,我亲眼看到许多孩子已落泪,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让他们敞开心扉,给大家讲讲自己与父母的感人故事。也许我们的父母不象文中的父母那样演绎出惊愈动魄的血泪故事,但他们同样在爱着我们,在为我们默默的付出着,只是作为子女我们很少去体会。一番引导后,学生的话匣打开了,那堂课,我从孩子们的口中听到了许多真实动情的故事,“夏天,母亲总是将批来的雪糕留给我,无论她有多渴,最后一个总让我吃”“自己儿时因贪玩碰破了头,当在医院包扎时,我看到母亲别过脸去,暗暗抹泪”,的确,孩子的痛在身上,母亲的痛在心里,“十岁时随父母旅游,因对外界好奇,到处乱窜,不小心走丢了,父母情急下,通过广播找到我,当警察把我交到父母身边时,母亲举起了手想打淘气的我,但最后却用双臂紧紧抱住了我。”“今年过年,和父母一起去滑雪,父亲把他的滑雪票给了我,我滑了两次,父亲却在一旁站着,我突然觉得,没有父亲分享的快乐,即使再多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曾经总认为父母只会唠叨自己的孩子,如今通过这堂说话课, 他们终于懂得:“父爱如山”、“母爱似火”、“亲情是冬日里温暖你的阳光,是黑暗中照亮你的灯塔”、“亲情是小舟,载着你驶向幸福的港湾”。 我们学生最喜欢上说话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了教材的约束,教师不再受教法的限制,师生间更无森严的等级,此时的说话课已不再是师生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对话与沟通。学生深刻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鲜活的语言常常 带给我无尽的震撼和惊喜。 除了说话课,“五分钟课堂”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即把每节课分为若干个五分钟,由学生当老师,自主把握自己争取来的这短短的五分钟。五分钟内,你可以给大家讲催人泪下的故事,也可以通过幽默使众人在欢笑中前仰后台;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篇精美散文,也可以介绍你到过的名胜古迹。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学生竟借助作文课堂条理清晰地讲起了思维缜密的几何题,而刘腾居然大胆地在讲台上“疯狂英语”。这样,作文课既锻炼了大家的口才,也给众生提供了一个展露才华的机会,正是由于写作课的良好契机才使学生在各级演讲、朗诵、辩论赛上一次次夺魁。同时,口头作文中,我还注重情景对话教学,即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特定的情景中层开对话。如:在学了《玫瑰树根》后,我让学生根据极富情趣的“树根”与“细流”的对话,设想“鲜花”与“流水”的对话;学了《家园》后,让学生完全融入角色,合理想象,用语言表达灰喜鹊给老人送枣时的三次呜叫中寄寓的对老人想说的话。通过心理换位,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把握的更加到位。 (二)书面作文中,日记、随笔让学生能及时感受、体会生活:墙报、板报、手抄报促使学生广泛阅览、开拓视野、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我竭力鼓励学生将笔头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且大胆尝试各种体裁。缘于此,李神同学才能用已知求证、证明这种做几何题的特有形式写出《社会中的网》李冰才能用小标题式的数个片段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楼林立的背后、一道道防盗门之间洞察一层层《心灵的厚障臂》秦阒同学才能用诗歌形式通过《在即将毕业的日子里,我想起……》这首长诗表达出对同学的牵挂与不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同样,平日扎实的写作训练,使我们的学生在考场这个紧张的场合也有许多优秀作文闪亮登场;在地方、省级等各类报刊中纷纷发表文章;甚至在近期竞争激烈的全国新写作作文竞赛中包揽了一、二、三等奖。 三、 采取多种评价机制,激活学生创作热情 “有付出就需有回报”,同样学生的努力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认为,我的学生写作热情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每次作文之后即使工作再累,时间再紧,我也要毫无条件地给学生作文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作文课上夺冠者便有勇气尝试着将自己的作文投稿,希望有朝一日变为铅字,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虽无夺冠但受到老师表扬者将会在下次的作文中更加努力,力争下次自己也能跻身于优胜者的行列;需要修改者也明白自己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到了改进和提高的明确方案。可见,老师的评价既能给学生及时、科学的指导,又能不停地给学生注入写作的信心和热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谁就那么甘愿输给别人?不愿认输,自然就要努力笔耕,这样去哪儿愁学生一看题目就无从下手,一上作文课就眉头紧皱? 说到作文评价机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书面、口头、等级、评语、反批语等多种形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写作水平采取最恰当、最便于激发和挖掘学生潜能的一种。这诸多种评价机制中,前几种均以教师为主体,最后一种却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它却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略作阐释。 所谓反批语,就是学生针对教师的作文评改有感而发的批语。它可采用随笔、短信、散文等形式,通过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教师的评语或评论、或褒扬、或指正。 看后,必要时,教师再对学生的反批语加以答复。这样,反批语这条纽带便架设起了师生互通的情感桥梁,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推动写作教学再上一个平台。 例如:我给学生张海彭的作文《当我面对失败的时候》写了如下批语“海彭,一次的失败不算什么,怕的是从此失去奋斗的锐气,还记的你最喜欢的名言愈挫愈勇吗?所以别拿偶然的错误惩罚自己,振作起来,咬紧牙关,去攻克难关,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是真正的强者”。再交上作文本时,海彭同学的反批语使我热泪盈眶。“老师,谢谢您,在我最脆弱的时候拯救了我,在读到您的批语前,我的确无法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但您的批语已使我重新崛起,曙光在前,我会努力的!”面对一个从失败中抬起头的学生,我随即对其反批语再批语道“老师相信你的实力,下次考试中,我期待在光荣榜首找到你的名字。”很快,这次心灵的沟通给了张海澎同学莫大的动力,第二次月考中,原本就很优秀的他果然一举夺魁。那一刻,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真的,通过反批语这种师生双边活动的探索,架设了师生沟通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启发了自己观念的更新,可谓一石射三鸟,真的受益匪浅。 以上,是我在写作教学中切身的休会与思考,若其中能有只言片语可供大家参考,我荣幸至至;当然,更多的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指正:同时,我迫切渴望从各位有识之士处博采更多、更新的教学经验,若能满足,我将不胜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