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对策
2015-05-03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心理学上把攻击性定义为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同科的有意伤害行 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言语伤害(如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意的攻击行为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也属于攻击性行为,但是幼儿在玩耍中无意的推、拉、抓等动作则不属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原意接受的出于故意伤害的攻击行为,其重要是考虑侵犯他人的动机。幼儿攻击性行为集中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等。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按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目的性攻击是指攻击者源于愤怒的情绪,以达到快乐为目的而对他人进行攻击,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这种攻击行为情况严重,攻击者的有心理疾病,心理发展不健康,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手段性攻击是为了达到其目的而采取的攻击行为,其目的不是为了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手段性攻击是幼儿攻击行为中常见的一种行为。 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分,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行为和偶发性攻击行为。习惯性攻击行为是由于多次的攻击性行为没有被及时的制止,导致幼儿养成习惯行的攻击他人。这种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指导,时时纠正幼儿的行为习惯。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中途还会反复。而偶发性行为则相对简单,只要及时的制止和引导其行为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萌芽时期,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又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在交往和团体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冲突。其中主要是由于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的直接争抢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小班和中班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居多。 (二)幼儿身体攻击行为多与言语攻击。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幼儿言语的攻击,当幼儿起冲突时,幼儿会用抓、打、咬等身体攻击方式,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 (三)幼儿的攻击行为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通过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但受性格的影响,同性别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实际经验中发现,女孩子在玩耍中比较喜欢温和类型的游戏,例如扮家家、编花篮、跳绳等安全系数高的游戏,而男孩却喜欢有竞技有争斗的游戏,例如扮演警察抓小偷,抓到小偷后进行打击小偷。由此看出,一般男孩比女孩的攻击因素较多。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关。 身体强壮,精力旺盛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力气大的孩子在活动中发出的力气比别人大,有时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力量,在活动中自认为轻轻的游戏却会给他人造成疼痛。而且力气大的孩子容易出现以力气来征服他人的倾向,从而产生了攻击意识。此外易怒、易哭闹的幼儿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一)攻击性行为不利于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攻击行造成其他幼儿与之远离。有的幼儿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攻击,但是攻击行为是错误的交往行为,不仅得不到正常的交往,反使其他幼儿与他远离。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 (二)攻击性行为阻碍幼儿个性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有易怒的个性和暴力的行为,其中更重要的是,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的干预和矫治,这种幼儿长大后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据科学的调查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行为中,70℅的少年在儿童期就被认为有攻击性行为。 (三)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幼儿情感的影响。 被攻击者在受到攻击时会产生恐惧的心理,长时间的恐惧会使幼儿不原意和他人积极的来往,甚至不原意去幼儿园。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移情的能力,使幼儿攻击行为进行移情,从而取消攻击性行为。 (四)攻击性行为不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严重影响到幼儿行为的发展。引导幼儿正确的认识自己攻击行为的后果,培养幼儿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能力,抑制自身的攻击倾向。 (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 五、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 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教育工作者要从多个角度来合理的调控资源,让幼儿提高对自我的控制,从而制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一)社会环境因素 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独身子女增多,并且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休息。但是邻居伙伴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幼儿与外界交流的减少,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电视。电视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形象的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儿童对电视节目的不加选择和缺乏指导,形成儿童对电视节目情节的模仿,其中电视节目的一些暴力行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影响着幼儿的心理正常的发展。在2013年4月6日下午,家住东海县的7岁儿童冉冉(化名)与其4岁的弟弟及10岁玩伴李某在一起玩耍,其间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做“绑架烤羊”游戏。被告李某将原告冉冉兄弟绑在一棵树上,用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点燃树下竹叶,导致原告兄弟俩被严重烧伤。这件事就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引导不够充分造成的严重后果! 社会中还有诸多有暴力倾向的事物,都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在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贯穿于幼儿的终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其中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抚养者的教育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极大的影响者幼儿的发展。现今家庭中对幼儿的过度溺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性格,养成幼儿独占,霸道的性格,不容许别人反抗他的意愿,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什么,不给他就闹,家长看见幼儿哭闹心中不忍就将物品给于幼儿。养成幼儿不会与他人分享,与他人争抢玩具,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的行为习惯。 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的态度极为重要,有的家长看见幼儿攻击性行为不及时的制止,当成是与幼儿玩耍的游戏,对幼儿说没事,不疼等安慰的话语,让幼儿错认为攻击别人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反而是一种造成愉悦的游戏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游戏而已。这种错误的思想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越来越嚣张。 还有的家长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使苗头越长越大。他们认为未来社会上充满竞争,要让孩子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就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教给孩子“以牙还牙”等思想,放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任性、粗暴的表现不加以约束,导致错误的引导。 在幼儿时期,幼儿的行为模仿他人居多,在家庭中家长之间的争吵和打架等攻击行为对幼儿的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幼儿教育因素 在幼儿活动的安排中,教育工作者合理的安排和引导工作对幼儿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一日活动的安排的不科学、不合理会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的。但是在个别的幼儿园却看到,幼儿常常趴在桌上休息或者长时间的在户外游戏。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幼儿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幼儿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中易出现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来发泄其消极的情绪。 教育工作者的教养方式方法与幼儿产生攻击行为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时的用“看谁做的好”、“看谁……”来刺激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和挑战行为。在这种充满挑战和紧张的氛围中随时可能失败的压力中,不少教师认为是在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而忽略了幼儿在不甘落后的情况下会产生攻击意识。所以在幼儿时期竞争意识的程度会间接的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在保教工作中,幼儿有个别的差异性,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个别差异性,并对其进行个别的引导。但是有点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进行对幼儿的控制,使得个别幼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 在幼儿园中,有的教师缺乏对幼儿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幼儿一有纰漏,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职责,甚至讽刺、恐吓幼儿。幼儿在这种消极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毁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六、幼儿攻击性行为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1.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充足的材料提供幼儿进行游戏活动,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由于玩具的不足而引起打闹的行为。 2.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例如禁止幼儿看不健康攻击行为的动画片和影视等。并且引导幼儿正确的认识攻击性行为。 3.同时营造融洽.积极的人际互动氛围,创设和谐自然.温馨舒畅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易产生烦躁.易怒.愤怒等心理。 4.满足幼儿心里需要,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让幼儿积极的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来进行实际的探索。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发泄。游戏对幼儿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性有重要的价值,游戏中幼儿体验成功感和胜任感。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情感的途径,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5.针对中班幼儿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满足幼儿需要的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自然和谐.温馨的环境中活动,避免幼儿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育工作者应更多的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的良好品格。切忌对孩子冷漠.粗暴的对待,这样只能使幼儿产生反感甚至对立。 例如在中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树立友好.充满爱心的形象,使幼儿对教师产生爱心,而不是害怕的心理。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友爱.合作的态度,使幼儿对事物充满爱心和感恩。从而减弱幼儿的攻击性心理。 (三)树立良好的榜样行为。 幼儿期最富于模仿性,成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行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交往,掌握谦让.合作.互助和分享等,同时指导和帮助幼儿正确的处理冲突事件,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四)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在认知上,培养幼儿正确的理解别人的观点与行为的能力,并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攻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促使幼儿自我反省,形成自责心理,抑制自身攻击倾向。 在情感上,帮助幼儿宣泄烦恼.愤怒等侵犯性的情绪,并培养幼儿自身的移情能力,促使幼儿消极的情绪得以缓解,从而消除自身攻击倾向。 在意志上,培养幼儿对自己消极行为进行抑制.调控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自我的控制水平。 (五)家园合作 家庭成员和幼儿园幼教工作者对待幼儿的态度及方法要保持一致,让幼儿在和谐的教育中成长,不能在家庭一套教育方式方法,幼儿园一套,混乱幼儿的认识,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老师之间要多进行沟通和理解,给孩子一个统一的合理的教育。 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工作者,我们应积极的面对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的引导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彭彩霞 《好家长》 2010年第z1期; 2.张燕 《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第02期; 3.李兴 浅析儿童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4.张薇,张文新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养教干预.青少年研究,2006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