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探析
2025-10-28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摘 要:本文首先对研究时间进行了界定,进而通过民国时期图书馆社会教育思想的产生、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方式和几点思考对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今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思想;社会教育职能 社会教育指的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设施对社会民众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利用,进行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达到提升民众素养的目的。民国时期伴随着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思想的产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1 研究时间界定 对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探讨,在研究时间上,本文拟以1912年民国成立为开始时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结束时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把图书馆看作是普及文化并向广大民众进行社会教育的有力阵地,,比较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得以建立并蓬勃发展,故本文选定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为研究上限。1937年,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公共图书馆都致力于疏散、搬迁、保存图书资料的工作,这一时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无法继续开展下去,公共图书馆学界广大人士投入到了“为图书馆生存而斗争”的洪流中去,故本文选定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研究下限。 2 民国时期图书馆社会教育思想的产生 2.1 免费、平等、开放的图书馆理念 民国时期,留学归来的沈祖荣、胡庆生等将欧美图书馆平等、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理念引入中国,并通过新图书馆运动进行传播,使之植根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随后一些响亮的有关平等、免费的口号被图书馆学研究者提出,如“省内或市中人民得享受不纳费而阅书之权利”、“全国民众,无论男女老幼,皆有识字读书之机会”[1]等,这些理念不仅对平等、免费概念作了诠释,而且从理论走向了实践,时至今日依然被提倡。民国时期图书馆界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纷纷呼吁图书馆的开放服务,1918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实行开架借阅是最早实行开放服务理念的典范,之后许多公共图书馆相继加入,沿用至今。 2.2 图书馆本身的社会教育职能 我国新式图书馆从诞生之时就以西方图书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教育人,提高人的道德和文化素养。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指出“图书馆以用书为目的,以诱导为方法,以养成社会上人人读书之习惯为指归”。[2]李小缘也有“图书馆即是教育”的论述,他立足于社会教育角度分析图书馆,认识到图书馆具有独立教育性质。[3]因此,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天职。基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以最低限度的经费、时间,收到实际最显著的功效,达到教育广大民众的目的。 民国时期图书馆社会教育思想的产生,为这一时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实现方式 3.1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为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读书会、展览、讲座和比赛等活动。读书会是为了学习知识、交流阅读体会而组织起来的团体,民国时期,很多公共图书馆设立儿童读书会、杂志阅读会等,在读书会内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4]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为了激励读者阅读,还会举行展览活动,展览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图书、图片资料、艺术品等,如福建省立图书馆鉴于儿童馆开办以来读者越来越多的情况,在各小学学生中征求书法图画作品,择其优秀者在少儿馆进行展览。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具有公益性质,内容丰富、信息集中,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如浙江省立图书馆在1933年9月至1934年6月共举办17次讲座,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大部分请各界专家学者来主讲,如经济学家马寅初演讲的《世界经济会议之由来与失败及对中国前途之关系》、著名小说家郁达夫演讲的《读者问题》、民俗学家钟敬文的《艺术与民族》等。[5]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会开展各种比赛活动,通过奖励胜出者来激励和吸引民众阅读,如时事测验、朗诵比赛、默写比赛、演讲比赛等。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来普及知识,鼓励民众多读书,使这一时期公共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 3.2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如分设通俗图书馆及巡回文库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