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化学概念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2015-04-30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韦彬 摘要:化学概念反映了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当前化学概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视学习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体验及心理发展特点。提高化学概念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有:将教学过程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学生认知方式的建构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分阶段深化和发展原有化学概念;授予学生以学习方法等。 关键词:化学概念、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什么?现代心理学家的回答是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会学习”,而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对概念的学习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简化了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掌握概念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是解决问题、创新的必要前提。因此,概念学习在知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化学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当前化学概念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长期以来,学生误将化学概念的语言描述当作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从而出现了死搬硬套的现象。由于没有理解概念真正的内涵和外延及概念间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从而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 (二)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偏差,仅停留在表层形式上,而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 (三)教学上急功近利,忽视学习的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时、教学进度、传统教学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匆忙给学生讲解抽象的化学概念,之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结果事与愿违,多数学生是““老师一讲就会,练习一做就错”,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 1.教学中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学习前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拥有由来已久的、根深蒂固的、未可明知的朴素观念,这对后继学习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现实中,教师常以定论的方式教以正确的化学概念,是理想化的“低起点”。 2.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多数教师习惯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化学概念的关健特征,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体验,而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建构过程,这显然步调不一致。 3. 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一个完整概念的认识,需要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分阶段加以把握。不少教师首次讲到有关概念就要讲全、讲透、练透,违背了学生认识发展规律。 三、提高化学概念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一)将教学过程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上,让学生充分进行心理体验的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化学概念,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概念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生成性策略为主的“探究式策略”,二是以代替性策略为主的“讲授式策略”。每一种策略都不会比另一种方法更好,但是一种策略可能会比另一种策略理适合一些,究竟谁更适合,这要取决于情境、学生和学习任务。但不管采用任何教学策略,必须包括四要素:名称、定义、有关和无关的因素、正例和反例。例如对元素周期律概念的教学:可通过对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原子量等数据的探究,让学生自已发现元素周期律,经过探究这种内在的主动心理体验过程,学生更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实现多维目标的培养。又例如:电解质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给出其定义,讲解一个正例和反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氯化钾固体、氯化钾溶液、融溶氯化钾、铜、CO2中属于电解质的有哪些?”,学生通过辨别、提取、归纳、概括可勾勒出电解质概念的特征信息,从而更突出了对概念中关键字词中的“导电”“或”“化合物”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生成化学概念。 (1)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化学概念。联系具体的日常生活,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和直观化. 提高学生掌握概念要领的效率。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课前用小刀把一个新鲜的苹果切成两半,上课时再切出一个新切面,让学生观察新切面与久置在空气中的切面颜色变化,由于二价铁离子逐渐被空气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因此颜色逐渐变成黄褐色,告诉学生这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的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从而自然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主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引入或生成化学概念。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将对直观对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透过现象深入概念的本质,促使概念形成深度化.例如水解概念的教学,先让学生测定纯水、NaCl,CH3C00Na,MgCl2溶液的pH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发现盐的水溶液也有酸碱性,与原有认知发生矛盾,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进入分析揭示事实本质的思维过程,最终使水解概念的生成深度化。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微观化学概念。 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利用微观图片或设计出三维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展示物质变化时微观结构的变化过程,例如强、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化学平衡过程中正、逆反应的变化过程;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动过程;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等等。这样学生对概念将有更深入、感性的认识。 (二)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要注意新旧概念的知识衔接,要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对新概念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先行概念。例如在水解概念的教学中,在分析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前,为减少思维的盲目性,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忆必要先行知识,例如(1)溶液显酸碱性的原因?(2) CH3COONa溶液有哪些电离过程?含有哪些离子?(3)溶液中哪些离子可生成难电离物质? (4)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5)最终会引起溶液中C(H+)与C(OH—)如何变化? 学生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找到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就初步形成了盐类水解的概念。 (三)分阶段深化和发展原有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许多化学概念往往不是一次就要求全面掌握的,随着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加深,原来的概念可以通过概念同化和重组的方式获得高一层次的概念。概念学习的阶段性决定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初中阶段是从“得氧、失氧”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高一阶段则要求从化合价变化和从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随心智的不断成熟,日后将逐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原电池、电解池中的应用、有机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四)授予学生以学习方法。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重在 “学会学习”,因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应在化学概念学习过程中得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授予学生以学习方法。 1.记忆术。记忆术是记住概念、原理的语言信息。向学生推荐一条记忆概念的记忆术或启发学生形成自已的记忆术,将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升-失-氧;降-得-还。 2.图表法。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目标概念与相关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网络。其意义在于,概念的组织化和网络化有助于学生新概念信息的编码和提取,这对于学生概念的获得和应用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既可以直接给学生提供下现成的概念网络,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已建构概念网络,无疑第二种形式更符合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例如右图所示,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之间的关系。 3.类比法。类比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概念。类比时,应将相似点与概念的关健特征联系起来,例如酸与酸式盐概念的对比,相似点是都有H,若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化合物则为酸,若电离出的阳离子除H+外,还有其它阳离子的化合物则为酸式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和学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韩立福. 有效上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韦彬,男,本科,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高级中学, 547300,化学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