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2015-04-27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黄明强 《义务教育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教育,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兴趣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那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好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 孩子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特别是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要从小养成自觉的,认真的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培养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为了有效的进行观察,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 1.1如何进行观察: 1.1.1 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最显著的特点,有目的的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锻炼。 1.1.2制定观察计划。我们在观察时要打算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部就班系统进行。观察计划可以写成书面的,也可以记在脑子里。 1.1.3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每个人由于敏锐性的差异,在同一件事物的观察上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培养深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锻炼观察能力,必须培养每个人的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进行观察。例如;有的同学喜欢观察星空,特别是对银河,火星,月亮等观察兴趣很浓,如果能长期坚持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就可以增长知识,打开思路。有的同学对植物很有兴趣,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到发芽、发育、成熟。同时做出大量观察日记。 观察兴趣,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就知欲,少年儿童对自然界的岩石、流水,风、云、雨、雷、电等,动植物都很有兴趣。这样一来,时间久了,观察的习惯就养成了。 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他们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1.2培养良好的观察方法。 大多数同学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观察的方法主要是: 1.2.1自然观察法。 就是对大自然中所存在的东西进行观察。例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春天百花争艳,秋天果实累累等。 1.2.2实验观察法。 就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如:液体的热胀冷缩。可以让孩子们观察液体的上升下落,从而知道液体体积的变化。磁针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等。 1.2.3长期观察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进行系统观察。例如豆芽的生长过程。校园内某一植物从春天到秋天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这类观察要细心细致,求得对该事物的全面了解。 1.2.4 全面观察法。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求得全面了解。 1.2.5 定期观察法。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 1.2.6 重点观察法,。就是按照某种特殊目的和要求对事物的某一点或几个方面做重点观察。 二、鼓励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观察,对一此科学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于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科学课上,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放开手脚, 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放手的操作,自主实验。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则可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自行实验。只要没有危险或不安全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老师不做过多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如果实验失败了,教师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查找原因,或看邻里的同学怎么做的,以“兵教兵”的形式来修正改进自己的实验。 同时我们还提倡在科学活动中要善于独辟蹊径,在科学实验中,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给学生求异创新的空间。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点。 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实验的环境,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的器材都可能导致出现的结果不是正确的结果,这时我们要要求孩子们认真思考,查找原因,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些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实验时,教师应也可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帮助孩子们完成实验操作。 总之,老师要让孩子们都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尽量让孩子们人人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三、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的起点是不满,创新的基础是积累,创新的过程是思索,创新的条件是借鉴。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也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自己探究知识,有一些家长把脑筋急转弯问题当着创新精神去训练孩子,在科学知识的教育上,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掌握常见,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知识,千万不要把那些不具备普遍意义,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事情作为知识的重点,更不要把脑筋急转弯作为科学课堂的知识进行传递。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总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都学生只是机械的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去接受,没有探究性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就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的地探究,自主地去寻的问题的答案。当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四:培养刻苦钻研的习惯 蜂蜜的酿成是成千上万的蜜蜂日夜辛劳的杰作。历史上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进取的。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意志的培养。没有起码的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精神,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应十分注意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老师可以向他们讲述,科学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探索真理的故事,使同学们受到鼓舞,另一方面,引导同学们互相帮助提高信心,在科技活动中就应该让同学们树立敢于成功,不怕失败的坚强信念,在困难中磨练,百折不挠的志气。 总之,在科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的机警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从小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的后继科学学习。全面学习,甚至对他们的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羊角镇中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