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2015-04-25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何义华 ⒈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⒉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⒊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⒋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知错能改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二﹑导入新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每到春天,“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不过,在鲁迅先生眼里,故乡的风筝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今天,我们一同去倾听鲁迅先生的心灵诉说,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积累字词 ⒉检查预习情况 ⑴学生听写词语。 伶仃 虐杀 宽恕 惊惶 瑟缩 嫌恶 什物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⑵学生给加点字注音 ⒊朗读课文,探究思考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探究学习 ⒈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大家听了第一段会产生什么疑问? 作者为什么看到北京上空的风筝感到“惊异”和“悲哀”? ⒉有谁能给出答案? 因为故乡放风筝是在阳光明媚的春二月,而北京却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就放起了风筝,所以他感到“惊异”;感到“悲哀”是因为天上的风筝使他想起了“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这“精神的虐杀”指的是什么? 弟弟瞒着我做风筝,被我发现,我凭着年长,力气大,粗暴地撕毁踏扁弟弟做的风筝。 ⒊课文第几段写这件事? 第四段。 ⒋阅读第四段,完成下表 ⒌找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动作的词语 “折断”“掷”“踏”,我是一个施虐者,这样的动作细节描写隐含对小弟的可怜、同情,也隐含着自责,那弟弟为何要偷偷地做风筝呢? 因为弟弟最喜欢风筝,但他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所以只好偷偷地做。 ⒍请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语句 ⑴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⑵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 ⑶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地跳跃。 通过对人物准确形象的动作、神态描写,一个天真活泼十分喜爱风筝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⒎那“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 因为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在我看来是笑柄,是可鄙的。 五﹑课堂小结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本应多到户外去锻炼身体,可“我”深受落后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凭着是兄长,粗暴地拆毁了他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同时受到伤害的也有一颗稚嫩的心。在这里,正常的天性,得不到发展,合理的愿望,无法实现,甚至付出代价,这就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了。 六﹑作业布置 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第二课时 一﹑探究学习 ⒈那“我”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少年时扯烂弟弟风筝的那一幕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是我“人到中年时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游戏可以开发儿童的潜能,增长儿童的智力,从弟弟糊的风筝来看,弟弟有哪些方面的潜能? 弟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弟弟当时“大概十岁内外”,就能亲自动手糊风筝,说明他动手能力强;当时家乡上空的风筝多是“淡墨色的蟹风筝,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或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而弟弟做的却是美丽的蝴蝶风筝,还有小风轮,说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⒊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是如何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呢? 在弟弟面前承认自己少年时的糊涂。 ⒋面对哥哥的坦诚和忏悔,弟弟作何反应? 他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件事吗?”对哥哥曾经无理的举动,他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⒌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说明弟弟并不认为自己被虐杀,课文第4段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小时候,弟弟在哥哥的影响下,也认为放风筝是件没出息的事,虽然自己喜欢风筝,但也只能偷偷地做,被哥哥发现后,他“惊惶”,直到最后哥哥踏扁自己的风筝,没有丝毫的争辩和反抗,认为哥哥的虐杀是合情合理的。 ⒍弟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为什么我的心还是沉重的?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肆意妄为的原因,所以感到悲哀、沉重。这里不仅是抒发个人的怨恨,更是对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 二﹑理解首尾的写景和我的感受 景物:肃杀,寒威。感受:悲哀 ⒈划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⒉课文有好几处写到“悲哀”,请找出来品读一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内容,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本文写于1925年,其时北京仍处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封建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 ⒊首尾两次描写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虚写,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天的象征,更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我”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补过而不能的经过,表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毒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一篇短小的散文,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深沉的立意美。 四﹑体验深思 ⒈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 对待二十多年前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严于自省,知错就改 ⒉“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吧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 五﹑课堂总结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文章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 六﹑布置作业 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呢?请将矛盾发生的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金兰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