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高职火电专业核心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 要]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学习者特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创设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完成汽轮机设备启动操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训练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设计;汽轮机设备启动;仿真软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123-01
  一、教学内容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是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B类课程,是课岗证融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火电厂汽轮机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而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汽轮机设备的启动。
  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汽轮机设备的启动。在此之前,已学习了汽轮机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汽轮机设备的启动过程和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能在仿真机上进行汽轮机设备的启动操作;能看懂并会分析汽轮机运行规程。
  社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责任意识。
  (二)任务分析
  根据火电厂汽轮机的特点,进行相关训练,完成汽轮机启动操作任务,具备火电厂汽轮机运行值班员的基本职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内容针对汽轮机运行岗位;教学内容针对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内容针对职业的要求。
  课程教学以應用为目的,所涉及的项目和事故分析来自现场实际,,且在汽轮机运行中普遍使用,有很强的适用性。
  基于实际电厂的典型工作过程、真实工作任务来确定相关的学习任务——汽轮机启动。实际电厂有汽轮机启动操作,从实际的工作任务到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具体内容有:启动前的准备,暖管,冲转,升速,并网带负荷。设计学习任务时,考虑到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来实现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汽轮机设备启动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能在仿真机上进行汽轮机的启动操作。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大二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实践环节的兴趣较高,喜欢动手操作。因此,结合专业课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学习,将学习知识应用于工作任务中。
  教学策略:以项目为载体,突出做中教、做中学。
  二、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中做、做中学”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演示—学生训练—评价总结—反复训练,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设计:以多媒体动画和视频、仿真机(火电机组仿真软件)、汽轮机实物及模型为教学载体。利用仿真实训室、动态模拟实训室和生产现场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可视性、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仿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应用网络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指导:多看多听多练,仿真训练、上机操作。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汽轮机设备的运行过程、操作训练过程联系起来。
  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导入新课→讲授学习→布置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讨论总结。
  布置课后任务,交代清楚在线交流方式。
  学生在300MW火电机组仿真软件上进行汽轮机设备启动操作。300MW仿真机由主计算机、教练员台、就地操作站、软表盘站、DCS操作站连接成一个网络系统,汽轮机启动操作演示教学和学生实操训练。
  仿真界面演示。通过模拟仿真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考核评价:采用多样考核评价方法。实际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评价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程方法和学习
  态度。
  四、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化、育人环境信息化。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的开发,突出“学”,使教学向学习转换。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软件支撑:体现多媒体技术优势,解决了传统项目教学的局限性。
  亮点:教学设计方案的亮点是真、仿互补,专业技能有效提高。火力发电动态模拟系统和300MW仿真机上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突出操作。
  总之,信息化教学设计面向过程,突出“学”,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仿真软件支撑,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曦曦,张志凯.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职教通讯,2015(36).
  [2]刘翠娟,纪雯.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中的应用:以物流中心选址方案优化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