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先分析国内外大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然后指出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及认识误区,最后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 键 词] 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29-01
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如何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掘技能型人才的创新潜能,值得探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教育进行改革,强调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开发其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以美国工程院院士Ed.Crawley教授为首的团队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导师制。国内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很好的尝试,如一些大学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但现阶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教育。而对于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不多。
二、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及认识误区
很多人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高大上的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不搭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创新能力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基本上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从表现形式的角度看,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情感)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从前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不但包含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而且也包括对某种工艺、技术、流程的改进,而后者正是技能型人才的用武之地。从后一方面看创新教育是属于育人的范畴,培养创新素质是教育的根本,是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职业院校进行创新教育不但可行,而且必须。
三、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设计要系统化,要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革教育教学和内容方法,强化实践,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实践能力上。
(一)要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首先表现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解放思想、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有所创新。但创新思维的行程不能天马行空、光靠激情,要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要专门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二)要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能力进阶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系统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创新和创业联系起来,激化创新的动力。可以考虑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专业基础能力平台、专业专项能力平台、专业综合能力平台三大模块。在专业基础能力训练阶段要专门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在专业专项能力训练阶段,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融入产品革新设计、工艺技术改进和方案设计等创新实践内容;在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以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以第二课堂、相关大赛、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设计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方案的设计和创新项目的运作能力。通过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课程,形成一年级培养创新意识、二年级训练创新能力、三年级培养创业能力的递进式培养体系。
(三)要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平台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建设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通过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相结合、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等方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硬件条件。
另外学校可以成立创新型社团,以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开展为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搭建自主创新、自我成才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郑艳菊,王军超.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2]张雪,静丽贤,刘文佳.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
[3]张健.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