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家对高职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但很多贫困生对此却无动于衷,贫困生感恩心理的缺失令很多资助工作者心寒。分析了高职贫困生感恩现状,接着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分析其成因,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给出解决高职贫困生感恩意识匮乏的策略。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14-02
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职贫困生在高职全体学生中的比重占25%左右,特困生的比重占7~8%左右。为确保每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奖助补贷勤”为主的国家资助体系,每年为贫困生提供数量可观的各类资助,按照人之常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部分贫困生对国家资助的态度却相当让人不满。能否破解这种困局,既是摆在每个资助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衡量资助育人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和感恩概念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其研究重点是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
(二)感恩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二、高职贫困生感恩现状
有着两千多年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特别注重感恩意识,不管是正史中的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武侠小说中江湖豪杰的“士为知己者死”,其实质都是感恩意识的体现。但是,感恩在现阶段的高职贫困生身上却遭遇了尴尬,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各类资助缺少感恩意识
在我国,除了国家助学贷款需要在大学生毕业后还本付息之外,其余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求职创业补贴及其他各种社会捐赠的助学金都以免费的形式发放给学生,高校贫困生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最大获益者。照理而言,贫困生应该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资助心存感激才对。但是笔者在多年从事资助工作中却发现,不少学生从来不曾意识到要对各类资助表示感激,很多学生觉得所有的资助拿得理所当然。
(二)缺乏感恩行动
虽然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但毕竟还有部分学生能在不同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尤其是当社会资助以现金形式发到学生手中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对捐助者表示感谢。但是,笔者发现,仅仅只是表达感谢之情而已,真正落到实处的感恩行动则寥寥无几。受助学生既不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为学校增光添彩,也不会奉献爱心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更有一些受了资助的贫困生连基本的集体活动都不能按要求参加。如此感恩,让人欷歔。
三、高职贫困生感恩匮乏的原因
(一)贫困生家庭及其本人心理能量匮乏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自身心理能量充沛时,才能对外界回馈以正面能量,如果自身心理能量匮乏,就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反馈给外界。贫困生家庭常年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贫困生家长文化层次不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解决温饱已是他们的最高追求,为此还可能需要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更有一些家长常年患病或身有残疾,日常生活中处于被帮助、被照顾的地位,常常处于心理能量匮乏的状态中,外界的帮助对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一定的帮助,却无法完全改变其生活状态,常年的贫困已使这些疲惫的心灵麻木而不会表示感谢,更多的时候虽然也懂感恩,却无力回报,久而久之,会对其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资助工作重经济资助轻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在学生管理事务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贫困生能否正常开展学业,因此绝大部分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但是,这些资助部门往往存在级别不高,人手不够的问题。资助工作人员经常身兼数职,在面对资助工作时,会把硬性的经济资助放在优先位置,软性的资助育人工作则能拖则拖。上级主管部门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考核也较难落到实处,高校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也抱可有可无的态度,从而导致育人工作徒有其表。这不仅与高校的育人理念背道而驰,也造成受助学生既无法从全局高度去理解国家实行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义,也无法从更专业的角度去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学业和生活问题,因而也就无法强大自己,回报社会,而只把目光关注于自己是否能拿到钱,甚至在得到资助之后不仅不知心存感激,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三)社会原因
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现的日益明显的贫富分化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些特殊行业的高收入,少数人的不正当收入,反腐过程中揭露出来的一些耸人听闻的贪污数据,都加剧着人们的仇富心态,文化水平的欠缺,又使他们无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不会理智分析自己贫困的原因,而把贫困归结为社会问题,他人问题。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多多少少会对高职贫困生产生影响,,因而有些贫困生即使获得国家资助,非但不存感恩之心,反而习惯于躺在贫困证上伸手要钱。
四、解决感恩问题的策略
(一)开展积极心理学和感恩教育
积极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虽然只经历了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已经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很多人按照积极心理学提供的方法指导自己的生活,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幸福。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其对人们的作用自然也不可小觑。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也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大部分高职贫困生中学阶段忙于应付各类考试,没有机会接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不知道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因此,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设课程或举办讲座的方式,将现代积极心理学及感恩理论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和感恩理论具备理性的认识。从思想上意识到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不是哗众取宠的空洞说教,而是经过严密的科学试验,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心理学理论,是经过无数人实践检验的可以重复模仿的成熟方法,因而从内心真正生发出积极面对困难、遇到帮助心存感恩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