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人们区分普通工人和具有职业素养的工匠的独特标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工匠精神的培育始于职业教育。今天,职业教育学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匠人精神的劳动者的重任,工人的技能可以通过短暂学习得以掌握,但工匠精神却只能通过长期多种形式的栽培和熏陶才能得以塑造。以湖南省内部分高职院校为例,试析“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现状及一些路径的探索。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专注敬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08-02
就目前来看,国内研究“工匠精神”的文献并不多见,相对专业的当属职业院校的王丽媛老师,她在自己的论文中曾对“工匠精神”给出定义:所谓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自身职业的一种态度以及精神的理念,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这种定义是针对个体而言,如果将这种“工匠精神”推而广之,放到每个职业阶层乃至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大背景下,这种“工匠精神”就具有更加深远的积极
意义。
对此,《工人日报》曾撰文表示:“工匠精神”,从实质上讲即零缺陷精神,弘扬的是一种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工商业界身上逐渐消失的精神。“工匠精神”,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气节、气度、品格,并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内涵是关键所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而这正击中了“中国制造”的要害,这几十年来,“Made in China”盲目扩大量的生产,而逐渐忽视商品的核心“质的能量”,这恰恰是“工匠精神”缺失最直接的表象。
养成“工匠精神”,要求我们不仅仅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职业态度。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这个严肃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将精神培育融入专业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匠人在社会中得以凸显。笔者认为,作为以培养匠人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学校,首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应在学校内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俗语说得好,“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技能的重视和匠人的尊重。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在接受专业课教学,所以培养“工匠精神”应该把专业课程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同时,高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吃透匠人精神的内涵,以身作则,用精益求精和专注敬业的态度来教学,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影响,并将这种精神培育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匠人精神的精髓,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产品就是自己铸造的一张名片,就如同建造万里长城的古代工匠一样,在每一块方砖上都篆刻着自己的名字,留存千古。作为一个工匠,你将因为亲手制造的产品的伟大而伟大。
二、以人为本,从心入手
时下高职教育的“社会形象”颇为尴尬。有人私下里议论,它是学困生不得已的“归宿”;而在相关文件中,高职教育被誉为技术工人的“摇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恰恰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现实困境。
诚然,在高职教育中,很多跨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因为种种社会偏见、同龄的文凭差距和自身认知错误的多重误差,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中,很多学生没有激发出主动求学的精神,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无形中成了一个单方面的“提线木偶”,以致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老师积极教学和学生主动求教的良性互动,导致老师劳心费力,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这种知识的传输,只能成为流水线上的简单复制,,却无法实现知识的翻新和创造。
究其根源,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从心入手的施教策略,唯有看到光明,才会斗志昂扬,这就要求我们对这类学生要巧妙鼓励以提高其自信心,用更多生动和鲜活的事例树立其职业自豪感。在宏观层面要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以制造和输出产品为经济命脉的泱泱大国,你的产品关乎国家形象,你的Made将书写在China的前面。
同时,从其个人层面要让学生清晰懂得,当代社会需要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无论是个人安身立命的诉求,还是雄心壮志的未来,都要建立在坚实的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之上,你能做到几分专注敬业,你就会有几分的发展。
所以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必须在职业教育中深化育人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从中营造出“工匠精神”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工匠精神”的认知,所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1.对学生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的知识与技艺,通过生动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发展动向以及时代的改革,并从中了解其精华所在。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工艺的价值以及作为一个匠人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地位。
2.在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我们要引领学生深入工厂,深入具有“工匠精神”的群体中去,让他们实地感受到工匠的风采,传承其精神。同时,引导具有良好素养的工匠到我们的课堂中来,用他们亲身经历和故事来熏陶和感化学生。
3.培养学生专注持久的定力,让学生明白完成一项任务不是以合格为标准,而是要以完美来要求自己,改正学生追求速成的不良心理。
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常言道,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事实上,“工匠精神”的传承与积淀何尝不是如此。“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一代一代人的薪火传承,更需要整体氛围的熏陶和塑造。
我国职业教育部门作为一个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目前还没有完全打开技术技能人才学习晋升的通道。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多数职业教育活动还停留在传授技能的浅显层次。换句话说,在《师说》中定义的三个为师标准上,我们还存在着传道和授业、解惑的脱节,在传播工匠的道义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