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诗歌;意象;品味诗词
[中图分类号] I0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109-01
诗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的凝练准确、韵律的优美和谐、意境的深邃广阔,都非现代文可比,其中的美仅靠讲讲、读读、背背是无法领略的。如何让语文课堂灵气飞扬,让学生尽情领略诗歌之美呢?我觉得学好古诗词,把握诗歌的意象是关键。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当前很多学生面对意境高远、内涵深刻的诗歌,似乎很茫然。那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意象,揭开诗词朦胧的面纱,切切实实走进诗歌呢?
一、感受意象,品味诗词
对于诗歌的教学,我们首先都是从感受入手。我们通常感觉很多时候作者在描绘实境,而实际上是心境。如,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所嵌入的一些意象:大海、喂马、劈柴、春暖花开、闪电、河流等等,这些普通的意象,却给我们亲切、温暖的感觉。还有海子所独创的诗歌意象:大地,自然,麦地,麦子,月亮……这些活跃在他心灵深处的普通词汇,被他随手拿来,却又赋予了鲜活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这些鲜活的意象,感受这种温暖、美好后,再去探讨作者的心境情感就简单多了。
当然要学生准确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一一再现到学生的脑海中,平时就必须要求学生把握和积累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柳”在诗词中表示惜别。因为“柳”和“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又譬如古代诗歌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也不同。有表示思念家乡的,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象征团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有以月感伤时间生命的流逝,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二、想象意象,品味诗词
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任何意象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描述层面,就不能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闻一多的《死水》,他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教师在授课时引发学生思考死水与当时黑暗社会的联系,就能比较容易理解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对意象进行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如,在诵读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畅述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创设的情景之中,用一种跨越时代的意识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便能走进诗歌的意境中,真正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领悟意象,品味诗词
诗歌的意象总是包含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赋予意象于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家创作一幅画或作一首曲子,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某种情感;那诗人写一首诗,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境心情,这都是需要付出主体情感的。没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雨霖铃》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诗歌一开始就用“寒蝉”、“骤雨”、送别的“长亭”等意象来渲染了一个清冷凄凉的氛围。后面非常经典的动作意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每每读到此句,就感觉身临其境,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的“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又对离别加以着色,使得广阔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雾霭,诗里诗外充满的都是离别的愁绪。再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写诗人在康桥泛舟寻梦,潇洒而来,又潇洒而去。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梦”“星辉—歌—笙箫—夏虫”……这些意象都围绕和衬托着“寻梦”的主题,从开始“轻轻的”到结尾“悄悄的”,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诗人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的情感历程。学生只要把握了意象的情感性特征,就能体会到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欣赏和把握诗歌意象内涵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等背景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对意象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洞察出诗歌所表现出的情志,更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是培养学生情感思维的艺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意”中之“象”,去品味“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蕴”,这样便走近了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参考文献:
[1]武立峰,曹长发.意象,诗人心灵的家:谈诗歌意象的鉴赏方法[J].语文教学之友,2008(2).
[2]罗荣.谈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读书文摘,2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