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浅谈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 键 词] 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60-0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精神,本人通过采取查阅资料、座谈了解、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研究全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建议。
  一、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它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又具有山西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山西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截止2015年底,山西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项目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拥有省级项目403项、保护单位723个,市级项目1534项,县级项目4010项。山西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弥足珍贵,为世人瞩目。
  (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形式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二)传统音乐。包括民间歌曲(山歌、号子、小调)、民间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祭祀仪式音乐等形式。
  (三)传统舞蹈。如秧歌类、锣鼓类、彩灯类、车船类、花鸟类、拟兽类、武技类、神鬼类等。
  (四)传统戏剧。山西享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美称,以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为代表的地方剧种多达56个,全国居首,占全国现存三百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五)曲艺。大部分曲种还具有使用方言、在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流传的鲜明的地域性。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如广场杂技、高空杂技、魔术、滑稽、马戏、驯兽等丰富的门类;再如各种民间传统的武术、体育、竞技项目,如少林武术、形意拳、挠羊赛、风火流星等。
  (七)传统美术。包括广泛流传于各民族、各地域的剪纸、年画、泥人、泥塑、刺绣、编织、风筝、玩具、民居建筑等。
  (八)传统技艺。可分为:1.工具和机械制作;2.农畜产品加工;3.烧造;4.织染缝纫;5.金属工艺;6.编织扎制;7.髹漆;8.造纸、印刷和装帧;9.制盐、制笔、制墨、颜料制备等其他工艺。
  (九)传统医药。数量庞大的民间传统诊疗方法和偏方,在山西省各地农村仍深受群众欢迎。
  (十)民俗。节日民俗、传统庙会、人生礼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生产商贸习俗、民间禁忌习俗等民俗活动在全省各地均有流布。
  二、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开展、持续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一)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二)切实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不断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
  一是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以及各市政府都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19个县级人民政府中,已有89个县(市、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余县(市、区)列入工作议程。
  二是非遗保护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省政府和各市政府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县财政有的直接安排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经费,有的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是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成遍布全省各地的非遗文化展示场馆128个,传习所32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3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4个)。
  (三)文化主管部门采取得力措施,保护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以务实创新精神稳步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试行本)》和《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
  二是调查研究和档案、数据库建设取得新进展。2013年以来,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发现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490多个。
  三是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山西省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06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15人、市级传承人1855人、县级传承人3502人。
  四是专业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山西省有9个市成立了独立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部分非遗项目较多的县也成立了非遗保护机构。
  (四)加强整体性保护,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前,山西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面临如下问题:机构缺失、人员缺位,财政配套投入不足;文化空间不断受压,传承人群后继乏人;保留剧目逐渐减少,表演技艺面临失传;群众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政府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如下工作:
  (一)加强依法行政,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督促没有完成“三纳入”的市、县政府全面落实法定职责。
  (二)抓好顶层设计,继续完善工作制度建设。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可以使各项工作更有明确的遵循,使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为政策规范。
  (三)走进现代生活,制定实施山西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选择并委托我省部分高校和企业及相关单位,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
  (四)培育工匠精神,制定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
  (五)加大实践创新,促进山西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办出鲜明特色,使之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生态区。
  (六)积极借船出海,讲好中国和山西故事。为各种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为参观者提供体验互动空间。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和山西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三晋特色,把更多具有中国气派、山西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蔡连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3).
  [2]尚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文史杂志,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