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关于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重点,但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如何高效合理地培养学生,使其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是每位一线老师都必须努力探讨的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学生学习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中的漫画作文《进步与退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给社会带来极深的震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教育体制的转轨,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实现其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理应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门学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各种教育而最终成才。因为一个人无论要想说话还是写文章,无论要读书还是要思考问题,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高低。语文素质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两个方面,即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诸如读、写、听、说的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只有当一个人把他掌握的语文知识加以灵活运用,进而形成其相应的语文能力,我们才能肯定地说这个人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时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概念,把语文学习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把握。下面就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四方面能力来探讨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在“读”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做法 
  读,是语文能力中的一项基本功,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口头上虽然也强调“读”,但实际上是以教师对字词语法的满堂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独立阅读。教师的繁琐讲析,把学生宝贵的课内阅读时间挤占了;而堆积如山的课外作业,形式繁多的复习资料,严厉的专制式家庭管教,又把学生难得的课外阅读时间给挤占了。最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成为空谈。 
  实施素质教育其实也强调“读”。但这种“读”应该是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广泛的:有默读、朗读、背诵、朗诵、精读、泛读,搜集整理资料,勤做读书笔记等。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读的机会和时间,并适度进行读的方法的指导。在课外,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广播电视,让他们广泛阅读,勤奋阅读。在“读”的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等。大诗人杜甫的名言更是千古流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强调阅读功用的至理名言,不都是反复培养语感,扎实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佳方法吗?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永远无法被其他手段代替的。诗歌、散文、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尤其需要多读几遍,那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根本无益于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相反,严重伤害了学生对作品整体艺术的感受,这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典型错误做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未来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次性接受教育的落后方式,必将被终生接受教育的科学方式所取代。到那时,具备自读能力就愈发显得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尽快教会学生掌握“读”。 
  二、在“写”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做法 
  1.向生活学习写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根据历届高考及中考作文反馈的信息,考生作文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经验不足,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书写不规范。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写作上的通病,那么,语文老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认识生活。据材料记载,某年有一学校入学复试的作文题是一幅漫画:一只母鸡拿着一张纸片,上面写道:“本母鸡郑重承诺:下的蛋一定没棱没角,有蛋黄蛋清。”命题要求,先表述漫画内容,再阐述其含义。 
  漫画意在讽刺社会上的某些行业,把本属分内的工作和义务也当作时髦的承诺,大搞形式主义。然而这道其实不难的作文题却难倒了不少考生。原因何在?初中生大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缺乏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既暴露了考生思维能力的缺陷,也折射出考生们生活经历的贫乏与不足。 
  可见,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不单纯是写作技巧的指导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多关心社会和时事,克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倾向。有一幅漫画讽刺某个学生干脆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改为“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其实这就是对如今社会部分人只重视成绩,忽视素质教育现象的最好写照。一个对国事家事漠不关心的人,必定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的文章。 
  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要把学生带出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不至于无话可说,或是空话大话连篇。“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作水平只有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才能锤炼出来,毕竟社会生活才是一切写作的源泉。 
  2.在“听”“说”中学习写作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必须协调发展。“听”能培养人的多种思维能力:(1)注意力:必须聚精会神,才能把握要领。(2)理解力:不仅要听懂,还要听出弦外之音。(3)记忆力:要边听边归纳要点,把握中心。(4)辨析力:准确判断内容正误是非,给予评价和反馈。(5)想象力:以上诸能力都是写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 
  “说”形式多种多样,有交谈、发言、演讲、辩论等。“说”实际上就是口头作文。加强“说”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对促进书面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听”“说”作为口头交际的两项基本能力,它与“读”“写”等能力密不可分。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如今普及电脑改卷的情况下,考试除了要求学生把内容写好外,文面书写也相当重要。因为“文面”是文章的外表,犹如一个人的外貌,直接影响读者的观赏欲望和效果,同时从文面书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境性情、学习态度、文化修养、爱美之心以及对别人的礼貌与否等。“文面”先于内容对读者,对改卷者的视觉感官发生作用。文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千万不可忽视的,如果一个人写的文章字迹潦草,书写不整洁,不规范,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乱用。即使内容再精彩,恐怕也难被人所接受。所以,文面书写总的要求是清爽醒目、美观大方,使读者看起来顺眼,读起来舒畅。“文面”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字书写要工整、清楚、整洁、规范,标点符号要正确,不滥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注意书写的行款格式及文体格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上述良好习惯的培养必须狠抓,务求见效。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高规格高素质的人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