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尊重学生诉求构建“两自四互”模式

摘 要:当前,在“学为中心,先学后教,教随学定”理念指导下实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对二轮复习试卷评析课的诉求。针对学生的诉求,进行了宏观的思考与规划,构建了“两自四互”的试卷评析课模式,力求将试卷评析课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诉求,促进学生进步,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学生诉求;试卷评析;学情调查;分类练习 
  考试“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试卷评析的教育教学功能,积极探讨构建试卷评析课的有效教学模式。 
  一、缘起:学情调查,了解诉求 
  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主人的关系。高三二轮试卷评析课的有效教学模式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诉求是什么,其次应该努力达成学生的诉求,促进学生进步。基于此,高三第二学期初,我对自己所带的两个高考班(共76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高三二轮复习试卷评析课的一些诉求。 
  1.注重精炼加反思 
  学生主流的声音是反对题海战术的,但反对题海战术并不是简单的少做题,而是将做的题作用发挥到极致,吃透题目考查的所有知识点,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数据统计中也能发现,相比选择题,主观题更倾向于精炼加反思。 
  2.渴望参与 
  问卷调查中“试卷评析老师为主,同学为辅占60.5%”“试卷评析时,对比同学的优秀答案占36.8%”“参与试卷批改占47.4%”,可以窥见学生对参与试卷批阅及评析过程的热情非常高。学生渴望在这一过程中反思、分享、矫正、进步。 
  3.渴望进步 
  临近高考,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渴望进步。在调查中,学生对后期试卷评析课有什么需求和建议中提到了“知识块的选择”“材料的分析”“回归书本”“限时训练”“思路方法”等等,都折射出学生对自己薄弱环节的认知,及希望通过试卷评析课能有效地弥补这些短板,在冲刺阶段有了质的飞跃。 
  4.渴望被肯定 
  你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吗?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学生在高三第二学期普遍会经历一个混乱和迷惘的阶段,总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也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方法,但还总在出错。这时,学生就可能质疑自己的付出,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因为在乎和敏感,学生夸大了自己的不足,而没有发现自己一直在进步。试卷评析课需要创设时机和平台,让学生的进步和亮点能与同学共享,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这种肯定的力量在促成学生取得最后的胜利之前必须是细水长流、可持续的。 
  二、思考:宏观规划,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的诉求,我对高三二轮复习试卷讲评课进行了宏观的规划和架构。 
  1.高考导向,引领备考 
  学生注重精炼加反思,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确精炼什么,反思什么。因此,二轮复习一开始就需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学”。研究“怎么考”的路径很多,其中以高考试题为切入点就是重要路径之一。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能从中获取较为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据此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益。通过开设《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分析》课,引导学生研究总结高考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命题特点,由此确定备考重心。 
  2.分类练习,限时限量 
  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对选择题和主观题的练习题量要求是不同的。第1题中,A.多练自然出感觉26.3%+C.多练加反思28.9%>B.精炼加反思43.4%,这充分表明学生不抗拒选择题多练练,当然学生在建议中也提到需要限时限量训练才有好的效果。基于学生的这些需求,我在试卷的编排和运用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将练习卷的编排分为《2015年政治高考模拟 选择题专项训练x》和《2015年政治高考模拟 主观题专项训练x》独立的两部分。第二学期选择题每周一次限时训练,共14份。非选择题每两周一次限时训练,共7份。 
  (2)精选精编练习卷,充分利用近两年的各地高考卷、浙江省名校或地区联考卷、杭州地区命题比赛卷进行整合和必要的改编,使试卷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浙江省高考的命题特点,不让学生做无用功。 
  (3)高考要求学生在50分钟完成12+5的题量。在限时训练中,选择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非选择题时间控制在35分钟。 
  3.步步为营,促成飞跃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希望借助试卷评析课的平台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事实上这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我将试卷评析课重点达成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方法。正确的解题思路是构成一个答案的框架,若框架错了,里面填再多内容都有可能是无效的,因此这个目标必须率先达成。如主观题中图、表信息题,评析题,一般性题目的训练与解题方法的提炼,让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变成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其面对各种问题都能了然于胸,从容应对。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准确定位知识。在试卷评析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 一级考点知识—二级主干知识—三级知识的脉络中检索需要的知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每个必修模块的第四单元知识体系相对混乱,是普遍薄弱的环节,因此这个阶段试题的编排可适当侧重这些知识板块。 
  第三阶段:提升学生用学科语言规范地、事理交融地组织答案的能力。第二学期的后半阶段,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思路和知识选择已不是什么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材料分析比较吃力,具体表现为:读取不到与知识相对应的材料,材料只是简单机械的附着,材知结合牵强,分析缺乏深度和说服力等等。为了让知识加材料分析的答案模式深入人心,这个阶段可将答题区域设计为表格式,一栏为考点知识,一栏为材料分析。这个阶段的试卷评析课重点围绕材料分析部分,充分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考点知识下面的二级知识甚至三级知识,如此才能使材料分析饱满丰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