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动手实践、充分地动脑思考,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历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思维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成为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挑战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坚韧性。 一、抓住契机,适时拓展,发展思维 数学知识的拓展,关键是能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联系的拓展,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毕业班总复习中,概括、梳理有关统计的知识时,学生总觉得这部分知识简单、枯燥,有点不以为然。当时,我给他们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每人每天节约一杯水,中国大约有14亿人口,平均一个月(30天)能节约多少吨的水?那么一个月节省下来的水够一个家庭使用多久?”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好多学生第二天没能交出答案,只有十几个人有较合理的答案,据了解,他们还多亏了爸爸、妈妈的帮忙,才最终理清思路。因为题目的条件并不充分,需要自己调查、测量等活动,才能获取数据,解决问题。其中一个学生的解题过程如下:一桶水大约为55杯,有20kg,50桶为一吨,一个家庭每个月的平均用水量为20吨。一吨有55×50=2750(杯),14亿人一天可节约1×1400000000÷2750≈509090.9(吨),一个月可节约509090.9÷30≈16969.7(吨)一个家庭可用16969.7÷20≈848.5(个月),848.5÷12≈70年7个月。全班交流、讨论、理解后,其中一个学生挺幽默地说:“真是不可思议,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全国每人节约一杯水,就可以让一个家庭使用一辈子。”此时学生也深刻理解了“节约用水”意义是多么重大呀! 若能适时做些这样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综合智力活动,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究最佳解题策略。长此以往,我想学生就会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综合能力越来越强,再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二、妙用资源,晓之以理,提升思维 华应龙老师“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的朴实观点,时常在我脑海中回放。一堂课,特别是一堂新课,怎么可能一点差错也没有呢?这样的课还有上的必要吗?为什么课上,特别是公开课上“总有些人”就容不得学生出错呢?我想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我们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的差错,不要以为这是我们的教学不成功,学生出错是本来的,应该的,虽然是件麻烦事,但这都是真的,怎么把这些错误的资源用起来才是我们需要做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错可以让我们从中发现很多闪光点,产生更多的教育资源。 例如,让学生口算“650÷70”时,反应挺快:“商9余数2。”此时,我们是如何对待学生的这种错误呢?或是恼火、或是讥讽、或是不着边际地批评,还是冷静对待,挖掘教学资源,以此为契机,拓展知识,提升思维。学生理解“商不变”,根本没有理解“余数会跟着缩小相同的倍数”,更不懂还原余数。此时我们应通过实例让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再启发、演示、讲解,让学生亲历过程、理解算理,同时通过竖式梳理、概括还原正确余数的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几倍,就要把现在的余数相反的扩大相同的倍数,才是原来正确的余数。”再如,六年级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分数,分母与分子的差是72,约分后是,这个分数是多少?”学生依旧一头雾水,无从入手,此题同上面的题目不是如出一辙吗? 我想这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最好例子,却很少有人进行诸如此类的知识拓展。受种种因素的局限或影响,我们往往是照本宣科,或没有进行拓展,或拓展不深,或拓展不全面。 三、数形结合,授之以渔,学会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形象化的手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通过作线段图、几何图、集合图、数轴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数学概念,使问题形象直观,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使一些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题:“一个正方形边长若增加4厘米,则面积增加64平方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全班学生无人能解,我当时先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如下),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图,进行有序思维:增加的64平方厘米是由两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组合成的,不难发现右下角就是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为4×4=16(平方厘米);而增加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两个长方形的面积,64-16=48(平方厘米),那么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48÷2=24(平方厘米);再认真观察,不难发现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增加的4厘米,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长为24÷4=6(厘米);最后求得原正方形的面积为6×6=36(平方厘米)。如果学了方程后,亦可设原正方形的边和为x厘米,列方程为(x+4)×4+4x=24,求出边长后再求面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运用“数形结合”来理解数学问题,枚不胜举,诸如“数学概念,比多比少、倍数、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分数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比例问题”等许多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或使用“集合图”或“长方形图”或“线段图”或“表格罗列”等方法,无不需要充分地运用数形结合,才能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总之,我们要善于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脉搏,注重数学模式的建构、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注重数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探索与发现、巩固与提高、创新与实践,从而掌握基础、形成技能、学会思维,进而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参考文献: 李智.刍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