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重点认识3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阅读中品味作品语言。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慈爱。 3.人文情感: 感受母子深情,激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爱。 【教学过程】 一、补充文本,导出课题 1.生齐读: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喜悦。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怎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2.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令作者如此潸然泪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慈母情深》,看黑板,咱们恭恭敬敬地把题目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用梁晓声小说《母亲》中对母亲怀念和感激的语段,唤醒学生对母亲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探究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检查预习,归纳主要内容。 词语生齐读: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忙碌 攥着 2.下面我们用上面的词语来做一道练习。(选词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母亲用( )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 3.生齐读这段话,并结合上下文理解“震耳欲聋”“龟裂”“攥”的意思。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五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寻找突破,直奔重点 1.师过渡:同学们,现在对你们来讲,买一本一元五角钱的书是很容易的事,可是,这一元五角钱,在那时对“我”家意味着什么呢? 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30天,才得到27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9角钱。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六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角5分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我10天的生活费。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2.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师:这一元五角钱对“我”家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对“我”一个小孩来讲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难怪我去向母亲要这一元五角钱时,旁边的女人会这样对母亲说,生齐读文中相关句子—— 3.师:难怪母亲旁边的女人又会这样对我喊,生齐读文中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生活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的学生,对梁晓声所讲述的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事难于形成情感的共鸣。因此,从“一元五角钱”入手,让学生知道这点钱在四十多年前可是一笔“巨款”,从而为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与慈爱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巧妙运用课文中母亲给我钱,旁边女人劝阻的话,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文本的学习、感悟中。 四、重点探究,感悟母亲 1.师过渡:那“我”的母亲是怎么挣钱呢?“我”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 要求:用横线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边读边批注: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2.生交流,相机点拨指导。 (1)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的语句,交流你的发现。 师相机点拨:你从母亲的外貌描写中发现了什么?(瘦弱、疲惫……)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辛劳……) 师:指导学生读出慢镜头的感觉。 生练习读,,一生读。齐读。 师:透过母亲的外貌描写,一个瘦弱疲惫的母亲形象走进了我们心里。 (2)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交流你的感受。 师相机点拨:你发现了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师:你从连续几个“立刻”中体会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师指导朗读,抓住“立刻”体会母亲争分夺秒工作的辛劳。 师指导朗读,体会争分夺秒的感觉。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抓住“又”体会母亲的辛劳。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就是这样拼命工作的。一个辛劳的母亲跃然纸上,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设计意图】抓住具体描写母亲外貌、动作描写的语句,通过品读赏析体会母亲的辛劳、疲惫、瘦弱、贫苦,通过朗读感悟母亲挣钱的辛苦,感受“一元五角钱”背后所蕴藏的艰辛。 五、引读品味,体会情深 1.师过渡:家庭经济如此困难,母亲挣钱如此辛苦,可是,当母亲知道我来要钱是想买那不是正经课本的闲书时,她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呢?勾画出相关语句批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生默读勾画批注。 生交流,师相机点拨指导。 找出描写母亲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谈感受。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动作) 师:母亲的哪个动作打动了你?这个“塞”可否换成“递”或“放”呢?你从这一“塞”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呢?母亲“塞”给我的还有什么?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语言) 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家境极其困难,当孩子要钱买闲书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把钱一“塞”,说,生接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位家境极其困难,挣钱又极其辛苦的母亲,当孩子要钱买闲书时,她却毅然决然地把钱一塞,说,生接读文中相关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