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已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然而各地进行的教学模式变革存在种种误区,难以施行。只要教师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学案;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我都很向往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就像孔子和学生一样席地而坐,一起聊聊天、弹弹琴,互相质疑、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不是权威,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近几年来随着洋思、杜郎口等中学的成功使用得到了认可,并被诸多学校所效仿。可是在实践中很多学校的模仿最终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误区 1.简单地以形似代替神似 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五六个同学围成一圈,学生自由学习,教师无所事事,整个课堂教学没有目的,放任自由,只追求能让外人看到的热闹,产生了教学气氛高于一切的误区。这样一种上课方式,课堂闹哄哄的,无序的组织使学生不懂该学什么,也学不到什么,学习品质没什么提升,成绩反而退步了不少,只好又回到原来传统教学的老路。 2.以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待每节不同内容的课,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先是让学生自主看书,然后画出书上的知识点,再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大家,最后互相质疑点评。没有体现年段特征,无法体现学科知识特性。 3.对教学内容的分割容易导致学生断章取义 学生往往只是对课文中一段话或几个字眼咬文嚼字。只重视记忆,忙于应对考式可能出现的问题,不重视课文整体的结构,不理解课文编写的目的,把课本当作考试的工具。大量感人的生动的课程资源没有融入课堂,学生不能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问题,所解决的问题仅限于课本。德育升华的环节是残缺的,他们没有创新与升华的教学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达到。 4.课堂设计不合理 一堂课预习、小组讨论、展示、点评、课堂小测时间分配不合理,一节课45分钟顾得了这头却顾不了那头,预习时间长了,讨论的时间就少了,展示完了还来不及答疑小测就下课了。教师总感觉时间太少,想做的想说的都没有做,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甚至消失了。 放任自流不是课改,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有教师帮助的,主要在班级中完成,也就是在教学条件下进行的。 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课改措施 1.以“导学案”为主,教师精讲为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上好一堂新模式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完成第一环“自主学习”。为了达到预习的效果就必须有一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使学生预习目的明确,直奔主题,突破重点,既节省了预习时间,又避免了无的放矢的讨论,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导学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由浅入深、一课一案的原则。主体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和具体学习内容等,结尾应有课后作业和学习心得反思。其中学习目标应包含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即通常所说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学习方法有:自主探究、自主练习、合作探究、实践观察、总结归纳等。知识链接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新闻事件、名人名言或漫画等。具体的学习内容是课文中重点的定义、关键字词。 课前,教师通过研究,按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好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后,学生按学案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思考,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和现象可以查资料、互相探讨或向老师请教,实在没办法解决的可以用红笔做好记号到课堂上与同学、教师一起讨论,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认识,再把认识写成学习反思。有人认为课改后教师的主导地位弱化了,甚至是消失了,这是一种误区。课前的导学案,就是教师精心研究,精心指导学生学习的体现。而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虽然教师此时才对全班同学进行补充指导,而正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教师不是少讲,而是精讲。短短的几个字、几句话不是临时的灵感闪现,而是要在课前想到学生的难为之处,想好要说什么、怎么说,怎么样一语中的,让学生一点就通。 2.“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是新教学模式的关键 实施“三环六元九式”大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一个现象:有些课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致很高,大家上课热烈讨论,但是有些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却显得很冷清,,互相探讨、互助学习的模式却难以为继。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某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只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或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坚持学习,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只在观望,表现得无所事事。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堂课就成了几个学生的表演,再到后来谁都不愿意发言了。 因材施教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最好办法,关键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在课堂预习中把学生分成几种层次: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或老师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段落的中心句、定义)和本课中要求识记的内容。中等的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思考课文理论和生活实践的结合(如举例子说明他对课文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好的学生除了完成上述两项内容,还应考虑课文最终对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并能根据课文重难点反思练习中有可能出现的题型、题目。通过这样的预习,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事可做,也能做得很好,讨论起来就显得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