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分清音乐教学的主次,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教学上的隐患:一是对“双基”教育的忽视。二是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忽视音乐本身。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音乐教学本身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导致在音乐教学中的主次不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靠提高音乐教师的认识和素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适度和平衡的原则,从而促进音乐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审美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形式;适度与平衡 
  音乐属于艺术范畴,音乐学科自然也不同于其他学科。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由于音乐作品是由旋律、节奏、调性、音色等特殊的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响符号体系,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一、问题呈现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及教学方法,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背后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音乐基础知识教育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训练,简称“双基”。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不要把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要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于“双基”的定位,使很多教师对其理解产生了偏差,认为基础教学不再是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然而仔细想想,音乐教学是以音乐为媒介的,而音乐作品是由旋律、节奏、调性、音色等特殊的音乐语言组成的,如果学生对这些基本的音乐语言都不懂,那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呢?例如,我在上高一年级“丝竹相和”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对比欣赏《中花六板》与《娱乐升平》。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从音乐语言与配器等方面去对比,结果学生回答时给了我一个非常干脆而且简单的答案“《娱乐生平》比《中花六板》好听”。于是,我又提问这两首作品的节奏怎么样?音色有没有区别啊?配器是不是一样啊?结果学生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同样是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试唱《老六板》的曲谱,然而如此简单的旋律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把它唱下来,甚至有很多学生连唱名怎么念都不知道。痛心之余,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对“双基”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从而使学生对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缺乏足够的体验,也导致了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薄弱,无法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 
  2.追求形式,远离音乐之本 
  一切审美教育都需要通过感知、鉴赏、创造等实践环节来贯彻落实,脱离对审美对象多种方式的接触,审美教育就无法存在,或者变成了一种抽象的美学理论说教。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音乐课的教学形式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更是如此。然而热闹的背后,却给人一种过于追求形式,远离音乐之本的感觉。如: 
  形式之一:情境教学 
  由于近些年来新课程提倡情境教学,,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为此准备了大量的道具,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情境,结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可是学生还是摸不着北,把握不住重点内容。 
  形式之二:学科综合 
  学科综合也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一些教师为了突出这一教学理念,在音乐课上引入了大量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可谓是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赢得学生的阵阵喝彩,觉得音乐老师真了不起。但如果一节课下来,你去考查一下学生对音乐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你会发现他们掌握的少之又少。 
  形式之三: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近些年最热闹也是最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没有这些活动似乎一节课就没有了亮点。于是,不管适合不适合,千篇一律地在欣赏完音乐作品后,教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绘画、舞蹈、诗歌等。而事实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创编出一些有特色、有一定水平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作品也是有很大难度的,结果只能看似热热闹闹、群情激昂,实际上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几种教学形式、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但由于一些教师片面的理解、盲目的运用,导致过度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精彩、华丽,却忽视了以音乐为本,最终只能导致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二、问题原因 
  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广大音乐教师的观念,开阔了音乐教师的视野,然而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要经历曲曲折折。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两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对音乐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不够,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在音乐教学中主次不分。 
  1.“双基”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特殊性 
  普通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要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美,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技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比如,在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时,如果没有很好的听觉基础就无法判断这首作品是由两重变奏的形式写成的,假如学生由于长期的视唱练耳的训练,有很好的听觉基础,但对变奏曲以及变奏的一些常用方法,如围绕主题装饰加花等基础知识一无所知的话,也同样很难真正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更不能准确掌握音乐的风格特点,也不可能真正地谈及音乐,所能得到的仅仅是感官上的一种愉悦。所以说,我们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到的“不要把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我认为“双基”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双基”教学应从属于审美教育并为审美教育服务,审美教育如脱离了“双基”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当然也不能把“双基”教育放到重于审美教育的位子上,那样会导致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总之,“双基”教育的内容、深度和方法的运用,只要达到“审美”的目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