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吟诵教学实验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智慧结晶,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怎样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中国人在历代的传统教育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吟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吟诵这件事情是贯彻落实习“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吟诵是当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及时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传统吟诵,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学校中积极推广普及。推广吟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浩然正气。 
  一、什么是吟诵 
  吟诵,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中小学校推广吟诵的目的 
  (一)吟诵是引导学生读中华经典的重要手段 
  推广吟诵,表面上看是学习诗词文赋,或者说是在“唱”诗词文赋,但在“唱”的同时,就把那些经典的“歌词”记在了脑海深处。通过这种读书方法读了、背了(就像唱歌一样唱出来了)我国五千年积累的经典之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在校园中践行吟诵的初衷。 
  (二)吟诵有助于记忆 
  通过“吟”“唱”的形式记住那些“具有种子能量”的“歌词”,当然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这样读书有一个好处,心里会记住,一辈子都忘不了。”注意,南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有“读”“背”“吟唱”,其实就是以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吟诵”,吟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唱,所以说是“唱”着把书读了,背了。他还说,现在小学读过的,中学忘记了;中学读过了,大学忘记了;大学读过了,出国留学时,统统忘记了……我们小时候,读书是读到肠子里去,,肠子里去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些都告诉我们,通过吟诵的方法读书,有助于记忆,因为,唱的比念的记得牢。我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自从学习了吟诵,记住了很多以前不熟悉的经典诗篇。 
  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言,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吟诵是进德修身的重要方法 
  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重要讲话中还提到:吟诵,让心理喧嚣和社会浮躁静下来。我们用它来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高度,提升中国人的灵魂。 
  在吟诵里面,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让学生吟诵经典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只有通过学习吟诵才能体会古代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读书的目的是育人,不是背诵、也不是理解,而是体会圣人。” 
  三、吟诵教学实践 
  (一)实践学校的选择 
  叶嘉莹曾说:想要真正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诸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是丽水学院合作学校,又是丽水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双方联系紧密。所以就选了这所学校作为实践点。并且本人在2014年9月提交了2份两校合作研究课题:一是“经典进课堂”德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二是回到母语习得的原点:“诵读经典”在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的实践研究,并亲自参与授课实践。 
  (二)实践班级及课程安排 
  一年级安排的是111班,二年级安排的是211班,每个班每周上课两次。上课时间安排在一个早自修和一节思修课。111班学生共44人,学生都是刚入学儿童,认字数几乎为零。选这个班级是因为其班主任魏炜老师是该校“经典诵读社”的指导老师,对经典存有温情和敬意。211班学生共61人,学生在校学习已经一年,懂得学校常规,识字数大约500个。 
  一、二年级各安排一个班,目的就是比较在学经典之前,学生的识字数对其记读文本的影响。 
  (三)吟诵文本的选择 
  1.传统蒙学教程介绍 
  传统启蒙教材,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传统蒙学教育最值得赞美的,就是把做人的道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善意美感播种到人心里去,求其日后发芽。这个播种过程的关键,决定其日后能否发芽的正是“吟诵”。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 
  《百家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的精神,让孩子既记得自己的祖先,又胸怀天下。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启蒙教材。它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