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运用动态教学手段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动态教学以及动态教学手段,都是新时期诞生的新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学习观念,尤其是对教学的影响,更是翻天覆地。动态教学手段应该使教学呈现发展性,使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呈现出发展性和动态性。 
  关键词:动态化教学;发展性课堂;评价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学科,是学生未来学习基础中的基础。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使命。动态教学一直都是新课改后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改革尝试。所以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于小学语文动态课堂的研究有了一些思考和想法,下面就利用本文将自己的想法谈一谈。 
  一、对动态教学手段的理解 
  动态教学以及动态教学手段,都是新时期诞生的新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学习观念,尤其是对教学的影响,更是翻天覆地。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教学,利用各种辅助手段进行动态评价,是实现动态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不能再坚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动态教育,实行动态手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更是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动态教学手段应该是使教学呈现发展性,使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呈现出发展性和动态性。这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 
  二、应用动态手段教学的思考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事关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是需要认真思量和选择的。动态教学手段的选择,就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感性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促使课堂气氛活跃活泼。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时候,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学生颇为受益。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果。小学语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是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事。新课改实施以来尤其是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白板互动技术等,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挖掘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集中呈现的影音资料总结和感悟语文知识,形成自学语文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动态教学手段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比如在课间,老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比较有趣的资料让学生放松,,因为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体现人文教学的理念,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是促使教学高效性的最好办法。 
  三、动态化教学手段应该注重学生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评价的开展既是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也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意见。试想,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就会如盲人摸象,不知道应该在哪方面提高,而有了科学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正确评估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十几年来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问题—评价”这样的教学环节,有效课堂教学行动模式的确定,应该是教师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有效手段的新探索,通过老师的引领和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书本、走进文字内容、走进文章的内涵,还要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进而放飞思绪。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做活动的倡导者、学生学习信心的鼓舞者、实践探究的合作者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这样一个多重身份。教师应充分运用相互交流、合作探讨、提问思考等多层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小学语文的效果,培养和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科学而有效的动态评价手段也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创新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氛围的一种手段。动态化的教学手段和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都应该成为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 
  动态化、发展性教学是我国目前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探究和探索动态教学手段,以便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这是目前我们的重要任务。实施动态教学手段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动态化教学、发展性课堂、动态性评价,这是构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梁华.落实语文“双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张建平.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攻略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潘念.教学研究[M].学术研究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