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学习物理的认知阶段,是培养一个学生如何从小学认识知识学习知识的过渡阶段。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复杂又有趣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惯性式传统教学方式来教好物理。初中物理是以后学习高等物理研究的基础,虽然只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它的涉及面很广,学习量也比较大。很多认真学习初中物理的学生会发现,物理是一门越学越有趣的学科,但是对于那些基础不大好的学生来说,物理却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就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与案例分析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他们觉得自己都有一套教学方法,他们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老师这一角色,但是往往问题就会出现在老师过于自信,导致教学眼高手低,学生不能够完全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最后通过检查才发现学生对专业所学知识根本没有料想的好。在初中物理教学方面,初中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初中物理问题的情境创设和案例分析,所以,初中物理老师应该多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将这一初中物理学科尽可能传授给学生。 一、将情境创设灵活应用在课堂上 情境创设就是通过假设想象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教育事业中老师结合学习课题创设情境,学习环境将学生带入教学场景进行探究学习和讨论,,进而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初中生的好奇心,营造一个创新型的氛围,共同创造一个轻松学习的教学课堂,然后将教学目的落到实处,并以学生为主体,以创设情境为学习背景产生一定的学习效率。例如,老师在教学生学习物质的扩散和物质的密度间隙的时候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当老师进入课堂完成一期准备工作以后,老师将分别盛有一百毫升水和一百毫升的酒精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请学生确认是否等于两杯一百毫升的不同液体,等学生确认完毕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一百加一百不等于二百这个不等式,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出结论,最终通过小组积分制的形式让他们对此现象作出解释,最后由老师总结并且讲述实验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将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创新能力得以发挥,以此达到物理情境创设的教学目的。 二、案例分析的实用性 案例分析就是通过一句与题干相关的案例,陈述一个又一个科学事实,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有限的时间在给出的题干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解题思路,缩小解题的范围,最终找出正确答案。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专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看书上的例题,通过口头阐述解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和基础性的知识,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打好铺垫,然后再找一些实验案例,通过课堂找学生来做这一实验,体会实验的目的性,领悟实验的结论。在实验中老师可以通过两个学生拉绳子的方法做这一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力是不是真的是相互的,最终通过别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理解案例中绳子的相互作用力。 由此可见,通过合理又合适的物理情境创设和课题案例分析,建立一定的物理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突破知识的难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拓宽解题思维,提高并巩固物理效率和物理规律。 三、运用学生特性,拓展情境创设和案例分析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是最早的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也正是这种别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使得孔子能培养出七十多位出类拔萃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鼻祖。而他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把教学效率发挥到极致。 初中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差距,导致他们物理课堂的学习方法、认真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就是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因素,造成他们的物理成绩参差不齐。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分层教学只会使学习成绩差距进一步拉大,起不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这种担心并不是完全多余的,个别教学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就会造成上述的情况。 相对而言,将不同的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学习,更能激发彼此的学习热情;而中等生在一起或许会使学习环境给的压力大大减少,从而降低学习热情,所以这些弊端都需要一些特殊的措施补救;还有学困生,是老师最头疼的群体,但是他们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会取得很大整体性提升,因为上述两个层次学生都没有像他们一样的进步空间。之所以进行个别教学方法,就是要对学生对症下药,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状况,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各取所需,从而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总之,以科学有效的物理创建模型来解决物理中出现的问题,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相信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而高涨。 参考文献: [1]潘璠.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D].宁夏大学,2014. [2]蔡永青.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