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不断推进新课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断得到深入。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突出来,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发展能力得到保障。主要探讨了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重点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合作探究;小学;教学效率 合作探究主要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基础,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进行构建,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打造合作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 合作探究需要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对过去沉闷、枯燥的学习气氛进行改变,促进学生不断进行体验和探讨,为小学数学课堂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合作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探讨,使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交流,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亲身的体验和探究,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二、构建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和学生搞好关系,学生就会主动对教师表达敬重和喜爱之情,这样一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他们才会更加有兴趣,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行合作探究,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做个样子。 例如,小学一年级要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个小组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合作探究:准备从一到九的九个纸团,让学生随便从桌子上捡起来,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或者用两个学生手里的数字加起来,和另外两个学生相加的数字进行比较。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三、鼓励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立合作探究,,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这也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前提条件。将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每个小组中的人数最好在4~6个人,小组内的成员要进行优差相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进行更好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鼓励每一个学生进行大胆的交流。 例如,小学五年级“认识负数”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探索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导入进去,让学生进行交流。提出问题:(1)我们都学过什么数,举例说明?这就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最终大家统一出结论。(2)我们知道小数具有小数点,分数具有分数线,那么负数有什么特别的标记?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本的知识上来,可以借助温度计让学生体会到负数的概念意义,对负数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尽量多动手和多动脑,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三角尺拿出来,说出三角形边、角的关系,对与三角形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随后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类似于三角形的物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通过亲自动手画,让他们懂得其主要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对三角形的相关特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既要将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表达,对于手、口、脑也要更好地协同起来,可以掌握好数学语言,将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提高,使学生合作探究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改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合作探究进行引入,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基础,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来,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合作探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店学.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开放性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22). [2]宋乃庆,宋运明,李欣莲.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探析:以西师版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