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从宏观角度可以概括为引导学生喜欢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这几个目标。如何保证数学课堂的有效、高效,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必要的情感体验、文化知识和应用技能,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利用分层教学、参与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分层教学;任务驱动 一、设定分层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喜欢数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效的课堂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或技能。从这个角度分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合理的教学目标,融入课堂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喜欢上数学。设定分层教学目标无疑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需求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则需要有意识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设定简单、中等、复杂三个层面的目标,通过鼓励性的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积累对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可以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关于“角”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从“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角的分类与测量”“生活中角的应用和角与圆的关系”等不同的层面提出学习目标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并获得相应的知识与体验。经过类似的分层教学目标设计,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喜欢数学。 二、坚持参与式组织原则,让每个孩子体验数学 在设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参与式原则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从某个角度分析,分层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设定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参与式课程则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并且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有效实施参与式学习则可以通过“创造情境”“组建学习团队”来完成。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计算和得出正确答案”那样枯燥而机械,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不同的学习团队去探究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和方法则更为重要。并且每个学习团队的学生都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需要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比如,在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团队,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类型的问题,包括两端需要植树的路段,单位间隔内,需要植树多少,两端不需要植树的情况,圆形植树的情况,十字交叉情况,不规则的封闭形状的情况等,鼓励每个孩子积极参与体验数学的美妙和应用价值。比如,在学习“时、分、秒”的主题内容时,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每个学生分别承担资料收集、模型搭建或者图纸绘画、小组汇报发言等职责。通过类似的获得,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个人都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体验到了应有的快乐和感受,保证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成功的。 三、拓展固定课堂领域,让每个孩子应用数学 数学蕴藏在课堂之上,更存在于生活之中,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则可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转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比如,在课堂的领域界限上,则可以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数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和功能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则可以充分将数学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这种拓展课堂领域或界限的方式则可以借助“任务驱动”的方法来进行,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个主题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利用家庭和社会生活探寻统计的方法和价值。每个学生都可以建立一个“家庭基本物质收支统计信息表”,就家庭的某项每周或者每月的平均消费情况,以及占据家庭多个消费项之间的比例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应用数学的案例,将数学课堂延伸到校园之外,通过直接、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再如,在“年、月、日”和“公顷和平方千米”等主题中,教师同样可以鼓励学生去应用数学来解决相关问题。 高效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同时也需要其他相关方面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师生关系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和改革,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更好地服务。其中,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鼓励每个学生主动探索,与学生进行密切而有效的交流,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周渊.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体验“数学美”[J].双语学习,2007(6). [2]李元玉.试论数学美教育的途径[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6). [3]陈杰.让“数学美”流进每个孩子的心田[J].浙江教育科学,2007(3). [4]姚毅.在教学中感悟数学美[J].理工高教研究,2010(05). [5]徐海玲.感受数学美,享受学数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