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引导自主阅读,培养学习能力

摘 要: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个体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语文素养的形成,还能促使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是组织学生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把学生的潜能诱导出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独学;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三环三学”是我校近年来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目标定向—自学交流—检测反馈”三个环节。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呢?下面就在“三环三学”模式实践过程中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独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学能力 
  独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学,,宜先激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能主动地、有效地学习。 
  2.读,重在自悟 
  我们小学教师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让学生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发展语言,是为了提高素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要靠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进行。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习得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概括力、思维力等,让他们去感受、去想象,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互学”中培养合作习惯,提高合作能力 
  互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互相学习交流。学生独立学习后,将学习收获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将独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研究。 
  1.合作意识的树立 
  在“互学”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思考后,学习收获有了交流和竞争,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合作习惯的培养 
  要想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些学生害怕出错,不愿发表意见,在合作学习时个别学生唱主角的现象常有出现。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安排小组组长在交流中多给不善说的学生一点机会。 
  3.合作时机的选择 
  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发生困惑,这时设置合作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想象彭德怀在大黑骡子倒下后的所言、所思后,又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的想象非常好,真的看到了彭德怀的内心了,那么,你们所想象到的,作者就没有想象到吗?他为什么不写出来呢?这一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时往往是空洞、贫乏的。于是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师则行间参与讨论,适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发表意见,思想放开了,思维活跃丰富了,讨论后的答案精彩纷呈,切合要点。 
  三、“群学”中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探究能力 
  1.让学生学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 
  高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让他们质疑时,也乐于参与,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非常浅显,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掌握提问技巧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发现问题,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读题后,引导他们质疑,有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题用‘发愤’而不用‘发奋’?”以《安塞腰鼓》为例,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后,找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再让他们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另外还可以引导他们根据标点、插图等文本资源来发现问题。 
  2.让学生提升探究、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必然要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周密思考,寻求最佳答案。如在《暖流》一课中,让学生体会第一自然段中“一股暖流”的含义。则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来进行。 
  总之,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应毋庸置疑地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成长发展为本,使学生“要学”“乐学”,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应承担的责任是组织学生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把学生的潜能诱导出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刘国正,张定远.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J].语文教学通讯,199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