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而阅读能力已不仅局限于语文阅读,而是更完善的综合阅读能力。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使得数学变得复杂繁琐,但是阅读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着更深的理解。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却不容乐观。简单地提出了一些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培养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可以快速直接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如果在阅读练习中养成了语感,就可以在读题的同时进行基本的审题,发现题目的重点,从而形成一种迅速准确的思维模式。在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之路打好基础,也为学生对之后各类知识的理解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1.组织互动,调动气氛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枯燥乏味、抽象的学科,复杂难懂,只有和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才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而能够发现问题的前提就是阅读,只有对课本对题目充分地理解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活跃课堂的气氛,也使班级学生都参与进思考,自己动脑动手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2.钻研教材,感受生活 数学教材每一节内容都会编写相应的例题供学生理解和练习,这些例题都较为贴合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仔细阅读题目,让学生将题目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在理解题目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引导作用,指导方法 1.示范引导 教师要在教导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大多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模仿,教师正确的示范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对学生产生一个良性影响。很多教师在讲解时只将题目读一遍就让学生开始思考或者索性直接讲解分析题目内容,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题目,还增加了学生对教师帮助分析题目含义的依赖性。如果教师在阅读题目时重复几次,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也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也通过读题时的声调语调让学生自行分析出题目的重点。例如,在讲正比例的概念定义时,教师可以在说“比值一定”时加重语气,让学生对“比值一定”加深印象,记住概念的重点。 2.指导改正 通过引导和示范,让学生逐渐意识到阅读题目的重要性,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阅读题目,让学生亲自感受阅读题目给解题带来的便利。在学生尝试通过读题去分析题目内容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及时耐心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并指导学生再进行下一次尝试,切忌批评训斥。 三、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1.培养兴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教师在学生阅读题目之前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读题是为了解决什么,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地去阅读去寻找答案,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解小数、循环小数时,在讲解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将小数、循环小数进行拟人化纂写一个故事,并在其中穿插一些概念性错误,让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指出其中的错误,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2.指导推敲 在教师讲解问题的过程中,要对关键性词语进行透彻的讲解,,如果学生对关键性词语不能正确地理解,那么对整个概念的理解都可能产生偏差。比如,在讲解循环小数和不循环小数时,引导学生找出“循环”和“不循环”等重点词汇,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推敲,让学生直观地推断出概念是和数字的规律性有关,再通过举例再次加深印象。 3.学会思考 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进而提升解题的能力。例如,某工厂第一、二、三车间的人数比例为8∶12∶21,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少80人,问三个车间共有多少人?对于小学生这个题目第一遍看完觉得复杂,但是如果进行其他角度思考就会化繁为简,把人数比例转化为份数,第一车间人数为8份,二、三车间分别为12份和21份,将份数的运算转化为整数的运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利用角度的转变、形式的变换,使学生更简便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要使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为以后学习更高难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先通过活跃课堂气氛、组织互动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标准规范的示范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之后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的乐趣,学会对问题进行推敲和思考,能够多角度地去分析题目内容,从而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根.让数学阅读变成数学“悦读”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3(45). [2]戴国军.提升儿童数学阅读力的策略举隅[J].基础教育研究,201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