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均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得分服务。落后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理念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当作主体,教师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也没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探究和理解。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积累,学生还没有深度理解和探究文章的内容和感情就失去自主探究的时间和自由。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学生当作主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深层次阅读,并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完成生字词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同时深度探究这篇课文表述的深层含义。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并不是让学生按照特定的模式去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基础、能力以及见识去阅读和思考,进而对文章进行总结与提炼。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如何有效地阅读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总结文章的中心内容以及探究作者表达的精神和情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再受到教师的束缚和限制。这就让课堂成为学生阅读理解的场所,让学生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中思考和获得感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借鉴与互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渠道不只是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相互的借鉴、吸收和学习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借鉴和学习,即灵活利用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讨中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探讨中分享自己的观点与阅读方法,使学生在借鉴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阅读理解,同时达到完善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以《黄继光》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留给学生10分钟进行自主阅读并完成字词句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与交流自己对文章的认识,要求学生提出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提炼文章的中心内容和思想感情。此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有的学生从文章体裁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提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利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突出了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并展现了他感人的精神。此外,有的学生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进行探究,学生认为黄继光是中国军人的一种折射,黄继光具备的精神与品质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特质。 在学生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其不但是对文章进行深层的探讨,同时也是暴露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这就可以让小组学生借鉴其他同学的阅读理解方法、技巧与角度,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开展拓展阅读 开展拓展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体裁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开展拓展阅读也是让学生提高阅读的量,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并在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秦兵马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宏伟的历史遗迹有一定的兴趣。针对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有关历史遗迹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找寻描写金字塔、泰姬陵等宏伟古迹的文章。 在拓展阅读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反复的运用中获得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总结和提高,完善阅读教学的方法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梅.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2]高玉莲.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苏友拉其其格.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