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教学在我校已开展了好长时间了,也曾多次尝试过,仍然不得要领,甚至觉得还是没有传统的教法效果好。通过这几天和专家面对面,手把手,心对心,专家听我校老师的课,老师听专家的课,课后和专家沟通,交流学习,并向专家提出自己对新教法的一些困惑和及时得到专家的阐释后,我终于找准了新教学的方向和切入点,并积极主动地听专家讲课,学习专家的教学方法和处理课堂的方式,也基本体会到了新教法的精髓。我受益匪浅,有拨云见日之感。以下是我这几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二、拓宽知识结构 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三、积极探索,创新教法学法 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两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 四、改变课程结构,善于创建一些有新意的情景引入概念 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动,更多地让学生参与、探讨,教师做好小结;上课多开展分组活动,让懂的、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善于帮助不懂的同学,既锻炼了学生之间的交互能力知识的流动性,更帮助老师减轻了负担,何乐而不为?不能将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一棒子打死,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提升能力,让更多的学生都懂,让学生多元化发展。 教师虽然知道并了解和熟悉教材,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懂教材、懂教材里面的知识,要善于将教师懂的让学生也懂。教师所做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元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对教材,对课堂要深入研究,研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巧妙实施,精心打造力求完美的每一节课堂。 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呢?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内容虽然不多,知识拓展不少、学生参与多、知识掌握得好,这才属于高效课堂。那么什么是教学中的好方法呢?答案不唯一,总而言之,能让学生记得住、学得会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让学生学会课堂上思考、课后也学会思考。 (一)要想达到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教学内容能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2.教学中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主动接受? 3.能不能在学生探究讨论过程中发现学习方法,积累知识经验。 4.鼓励学生用未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5.教师和学生要认真理解课本上设计安排的每一道例题的 用意。 (二)教师要想改变教学手段,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教材是底线,不能再减。教材没有上线,只能增加知识点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2.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设计问题。问题稍难的应该让好学生来演练或回答,问题稍简单的应该让学习差的学生来解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 3.高度重视师生活动,以学生为本,改变满堂灌,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珍惜自己总结得出的东西。 4.巧妙设计疑问,并将知识点渗入。 5.尝试改变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不要打击学生。 6.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7.培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默契,相互沟通,相互交流。 (三)课堂提问要有新颖的设计、研究,要有针对性的提问,善于追问,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认知对与错。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问题要找准切入点,用启发性的口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设置的问题要有效。 3.善于做一个倾听人,多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有耐心)。 4.鼓励学生发现老师的问题,指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渗透新理念应用新教学方法。让教学达到高效,也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