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结合“一项实践”,“逼”学生成长素质

古浪三中地处乡村,远离繁华的城市,教学硬件远远不足,与城市里的学校相比简直就是简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不至于落后于城市学校太远,是摆在每一个三中人面前的难题。为此,学校提出了“硬件不足软件补”的应对策略,提倡实行“一项实践活动”,即每学期各班轮流到学生公寓、学生餐厅进行自治,为期三天,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并在每学年的两次自治期间完成一项探究性课题。这项活动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大班额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 
  2013年10月15日,轮到我班自治。因为是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学生对此项活动完全陌生,为了顺利进行,我就自治期间的有关活动做了说明,并安排班干部分好相应的劳动小组、课题小组(两个小组的成员不同,因为先劳动后学习)。在自治的前一天,我向他们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探究性课题供他们选择。最后,经过各小组讨论后,选择了其中的六个题目,其中有手工制作、英语不规则动词的再分类、存款如何取得最佳效益和对联常识。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处查找相关资料。拿到题目后,学生马上着手制订完成课题的计划,包括探究所要达到的目的,资料的搜集整理,分阶段完成的目标,完成课题所需要的方法等,并分配到具体的责任人手中。学生热情高涨,困惑但又兴奋。困惑是因为他们毕竟第一次独立完成一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学习任务,还有些怀疑自己;兴奋是因为他们想获得某种成就感,是好奇。从一拿到题目到接下来的三个月期间,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去搜集、去咨询。他们向亲朋好友借有关的书籍,到学校的电脑室查资料,到银行去咨询,一时间人人都成了小小学者、小小记者。科任教师随堂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整个活动井然有序地展开。 
  2014年3月26日,又轮到我班自治。这次自治除一般常规劳动外,最重要的就是结题,完成课题报告。在这三天里,学生坐到一起,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不时拿出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最终结题,完成了结题报告,并写了活动总结。两次自治,三个月时间,学生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完成了这次探究性学习任务。他们兴奋异常,在班级总结会上,各课题小组踊跃发言。真可谓言之有物,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这次课外自主探究活动的圆满完成,有以下原因:(1)学生上了高一,自我意识初步养成,渴望独立去完成一件任务,想通过这样做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2)选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班主任放开了手脚;(3)各科任教师及时指导;(4)各位家长和社会人员的大力支持。家长积极出主意、提建议,社会人员积极配合提供见解,指导学生。 
  到了高二,我班还有两次自治机会。相信通过第一次的尝试,学生应该学会了如何确立课题、如何搜集整理资料、如何去探究,并形成有一定见地、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探究性报告。这就需要学校尽快建立图书馆,馆藏图书不能仅限于高考试题或是一些文学类书籍;还需要学校中要有一定特长的指导人员,比如,懂电工的、懂木工的、懂手工制作的人员这更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眼光不要只盯着高考,而更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包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 
  我们身处农村,但我们的眼界绝不能就放在农村。我们的条件是差得远,但我们通过“逼”学生,在完成看似艰难的探究性活动中,找到了成就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