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活动时经常会听到同仁们这样说,一节精彩的地理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地图进行的。翻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这句话很实在,为我们的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高中生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与其用图形的意识密不可分。地图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中教师用地图“教”,学生用地图“学”,让学生在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获得知识,对于学生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方法事半功倍。常规教学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兴趣是第一任老师,所以应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教给学生概括读图的方法。人教版必修一的原理和规律用地图呈现,教学的线条感就会比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会较方便。读图时先读图名,再读三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是哪一类地图,是必修一涉及的原理图还是必修二的统计图、分布图等。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如一轮复习过程中的地图教学中,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以等高线为例,阅读中应抓住这几点:等高线的疏密、弯曲、呈闭合曲线时所反映的地形特征、数值大小的分布方向、图中的极值区域等。再将等高线所学的技巧迁移至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中即可。其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快速地从地图中获得信息,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应用。读图不同于逐行浏览文字,要求学生必须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由图表感知、空间思维能力、地图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一种综合认知环境下的结果。如,选修五“我国的地质灾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分析后,能够得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西侧,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学生在头脑中对此地图添加不同的要素,均能够知道这些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上,地形崎岖,从气候条件考虑为亚热季,也位于105°E的地震断裂带上,森林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强度大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滑坡、泥石流的成因,还从一定角度感悟了滑坡、泥石流是伴随着地震发生在地形崎岖的地区,对灾害链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地理图形,这就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原理和方法,实现图文、图图、文图之间的转换。必修一的地球运动章节,在讲到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时,用图形概括冬夏季节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能会更清晰,理解起来也不费劲,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要求是提升学生的地图意识,反复读图、用图,让学生有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利用相关的各种图示,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从地图上找出规律,用地图进行归纳和概括。 参考文献: 龚国辉.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