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在欣赏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兴趣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在2003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标准》中,把美术欣赏作为必修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因为在实践教学中,可操作性比较强,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知识就易于掌握,而欣赏美术课不像实践教学直观明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下工夫,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我深知这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多,因为任何定性的灌输都有可能造成学生欣赏上的疲倦,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一些探索,认为可以通过作品情节来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对于情节比较突出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画面外在情节表象分析培养学生兴趣 
  许多学生并不熟悉《涅菲尔蒂尔王后像》这尊世界闻名的塑像,因此面对这尊陌生的雕像,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枯燥感,没有迫切想了解它的心理。关于这尊雕像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它闻名的原因。西方美术史家认为雕塑史上有两件最美的女子雕像:一是法国卢浮宫收藏的古希腊雕像《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维纳斯),另一件就是这尊雕像。“涅菲尔蒂尔”在古埃及中意为“迎面走来的美人”。这尊雕像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她是埃及十八代王朝阿肯那顿法老的王后,是在古埃及第十八代王朝末首都阿尔玛纳遗址积沙中发现这一雕像的。涅菲尔蒂尔王后脸部恬静而温顺,纤细挺直的鼻子,高颧骨,柳眉杏眼,那细长而又柔和美丽的脖颈富有弹性, 
  好像随时可以扭动,完美的五官,其造型完全可以和现代最美丽的女模特媲美。那么为什么就断定它是“涅菲尔蒂尔王后像”呢?就在2003年,英国考古学家宣布,经过长达12年的研究,在105年前发现在埃及帝王谷发现的一具木乃伊正是涅菲尔蒂尔王后。英国研究学者们,对这具木乃伊进行了X光扫描,并使用了先进的刑侦骸骨外表复合等技术将其复原。使从人间消失了几千年的古埃及艳后又现出了“真容”。其形象与这尊雕像太相似了,以致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从时间上讲这一雕像要比《米洛斯的维纳斯》早一千五百年。而在一千五百年前古埃及的雕像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更令人惊叹。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的美,更表现了一个作品的时代魅力。《最后的晚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达·芬奇这件作品中的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他们迫切想知道,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稣处于画面的中央,背后是三面大窗子,中间的窗子正好衬托着耶稣的头部,其形象清晰,庄严肃穆。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幅画中画家以耶稣为中心组成严格对称的构图。十二个门徒平均分成对称的四组。由于这几组人物之间彼此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各种姿态又显得丰富而统一。作品主要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愁、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的爱憎。如果教师再辅助介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犹大这个叛徒形象取材的有趣情节,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对于情节隐含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挖掘作者情感,作品背景及价格、趣事等培养学生兴趣 
  有的美术作品的情节性隐含在里面,例如,莫奈的《鲁昂大教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欣赏到这类作品时,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科特征,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的因素去分析的话,就会使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变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更谈不上实现了,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没有灵活而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或作者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便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会被情节中的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那么情节外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抑制。例如,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从这幅作品的拍卖价格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1987年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拍卖,竞拍时间仅用了4分30秒,被日本一个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而梵高的另一幅作品《加歇医生》更是以8250万美元的高价被竞拍卖出。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向日葵画。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那是他在1888年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所画的。在阿尔勒早期他画了一些表现光明心情的作品,如,《渔船》《吊桥》《卧室》,还有这幅《向日葵》。他笔下的《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在梵高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对光明的渴望,也反衬出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激烈奔放的笔触作画,每一个笔触都可以感觉到他的心灵颤抖和燃烧的情感,使观者感到画家的心在呐喊。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这点学画的人都有同感。梵高的作品提高了色彩的强度、明度和张力,使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又有几分高贵的气质。其作品之美表现在单纯感的色彩和具有表现力的笔触上。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活跃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扭动的线条和富有变化的笔触表现自己眼中的对象。梵高对中国和日本的版画颇感兴趣,注意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日本浮世绘画的养料,追求单纯感、表现力和装饰性,并用他那粗犷奔放的线条勾勒出叶茎和罐的轮廓,表达了作者主观的热情和对光明的追求。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说每幅美术作品,每位艺术家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式等,再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段,通过使用富有情趣的材料和多种呈现方式,以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或独特的音乐来再度开发每位艺术家的每件美术品中的情节。以情节来激发学生兴趣,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