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生命所在,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理论、领悟生活的三种教学方法,尝试将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 关键词:身边事;名言;新闻热 传统的哲学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无法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交流被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之下,在这种苍白与毫无生机的教学中,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生活话题,把抽象的哲理具体化,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在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巧用身边事,寻找教学切入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认识的客体更是认识的主体,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身边事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去积极思考,认识新知识,获取新体验。 例如,在教学“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时,我利用马××案例,先让学生观看新闻调查,然后让他们寻找马××犯罪的原因。学生兴趣特别浓,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家境太困难。”有的说:“父母、老师不关心。”也有的说:“性格太孤僻。”还有的说:“心态有问题。”等等。我引导学生把这些原因归纳成“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类,进一步提问:“这两类原因在马××走上犯罪道路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吗?”学生举手表决。大部分学生认为内部原因是主要的,也有的认为外部原因是主要的。我让持后者意见的学生说明理由,其他学生提反驳意见,我只在一旁点拨。经过双方的激烈辩论,最后一致认为“内部原因是根本,外部原因是条件,没有外部原因,马××有可能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不需要教师多说,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把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身边事引入课堂,事半功倍,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适量运用名言和成语,加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 名言和成语是哲学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在哲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名言进行哲理剖析,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加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领悟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光芒,促进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如,在教学“量变与质变”时,可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滴石穿”等例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真谛,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既学习了理论又提高了思想觉悟。 又如,在教学“因果联系”时,可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例子,引发学生议论、思考,既增强了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习效率。 三、聚焦新闻热点,充实教学内容 相对社会的发展,任何教材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新闻热点能有效地充实哲学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一节时,教师可以把当前的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引入教学,让学生明白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必须形成和谐的关系。 又如,教学“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时,教师还可以把《感动中国》栏目中的新闻人物引入教学,向学生讲述他们的优秀事迹,让学生感受中国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精神及永追时代脚步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而要努力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富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而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行动的指南。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既传授哲学知识又培养哲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