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人生观价值等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关系;意义;方法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从众多的名家作品中甄选出来的,是多年积累下的优秀的言语作品。思想内容决定文章形式,文章形式表现思想内容,因而文和道密不可分。尽管如此,德育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却很少是直观的、表面的,它往往隐藏在文章的思想中,并借助文章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字句来表现。 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文章,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接受德育。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年龄在十六七岁的高中生,虽然已经告别了童年时幼稚和初中时的浮躁,但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思想还不成熟,心理判断能力也较差。教师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人,而课本则是他们接触最多的物,因而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的责任,更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例谈 (一)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全方位渗透德育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在感受各国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一部分中学生过度沉迷于各种电视剧中幻想,变得崇洋媚外,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却嗤之以鼻,忘记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忘记了先辈为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以“三一八”惨案为背景写的一篇文章,其感情旋律悲愤,读完以后激励人心,让人热血沸腾。教师在讲这篇文章时,可以采取先列史实,再讲文章的做法,先补充文章的背景——“三一八”惨案(可借助多媒体找到相关史料图集),然后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这样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怎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道德修养却出现了滑坡。近年来,社会上热门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扶不扶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信任危机,是由于有一些人贪图经济利益,面对别人的帮助,反而反咬一口,毫无感恩之心。人生在世,会受到来自不同的人的帮助,应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报答他人的恩惠,让人间真情永存。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课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都是感恩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比如“感动中国人物”等,进行感恩教育。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在课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课文分析上多下工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帮助学生构建热爱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 (二)以课外活动为补充,丰富德育形式 中学生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容易在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课堂之外,往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终生难忘。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以丰富课堂形式,深化素质教育,也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三)以社会实践为演练,德育不是空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引向家庭、社区、社会,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活学语文,活用语文。 总之,语文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教材经典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教材、实践两种形式,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