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各层级教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新式的教学模式角色扮演利用建构主义进行活动式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本土化过程中,从事历史教育的研究者要深思它对历史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历史活动学习;角色扮演 继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之后学习理论不断地发展,产生了对20世纪90年代教育心理学领域有深远影响的建构主义。在现代教育中,建构主义对有效学习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解答。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兴起有其社会思想根源和科学技术背景。窥探它的教学观离不开它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这些理念的支撑和辅助。 1.建构主义的形成背景 世纪之交萌生的建构主义的科学背景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重视相对主义,把客观知识和概念也一并看作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产物。 2.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和客观规律的唯一准确的表征,只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新的经验来到时,他们会利用具体的情境主动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3.建构主义学生观与教师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接受知识的,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构对新知识的诠释,会形成自己标记的意义。教师的作用不是给予知识,而是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和技能方面给予学生支持和引导。教师是转换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教材的提供者等。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以下环节: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方式、设计协作学习情境、评价学习效果、强化练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我国当前人们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满的思想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革新思想相合拍,它对于我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历史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注意到要把课程改革的实质与一种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联系起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这种研究活动经过历史史实和问题情境设计,不需要舞台,不必要排演,只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尝试扮演历史中的一些人物,进入历史情境,自主发掘新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被贯穿在教学中。 2.角色扮演的示例与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有准备地或即兴“扮演”一些历史人物。学习“百家争鸣”时,在事先预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个思想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请其他学生扮演当时一些国家的君主,由各“思想家”对其进行游说,由“君主”判断自己会采用哪种思想,并阐明原因。 开展活动时,需要注意:一是角色扮演有准备。二是角色扮演需评议。三是角色扮演巧升华。在历史课上开展角色扮演,重在评议和评议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升华。 三、理论与实践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以学习者在共同想办法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为基础。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更加值得我们去推敲。 1.历史活动教学 当学生在建构知识时,是把以前各个结构合起来构建新结构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很多身心的体验,这样来看,活动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历史教师职责 在现代大历史观的背景下,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合作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起双方互动、平等的交流,不仅是学习活动中的平等,也是心理上的平等。教师需要树立对教学的服务观。 3.学生主动学习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把教师看做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逐渐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开动脑筋。 4.建构主义评价 外来的先进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刺激着传统的讲授模式,对我国旧有的教育模式有一种冲击的力量。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的确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适应了当今时代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体现出非常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思想。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改革才会有所进步,在教育领域以学生为本,也激励着自己不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且认真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万伦.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M].比较教育研究,2005(07). [3]潘洪建.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新民.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J].历史教学,2001(06). [5]郑勇,陶三发,谭子刚.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