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积极教育”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

“问题”学生是指习惯不良或心理缺陷或品行有障碍的学生,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 
  “问题”学生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家庭原因,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复杂的因素;有的是社会原因,如受到社会媒体消极因素的诱导,或是结交了一些有恶习的社会无业青年,榜样选错了对象,行为违背社会标准;也有的是自身个性因素,如典型的多血质的人往往易暴躁、冲动,行为比较容易越轨,而抑郁质的人则不易与人沟通,往往行为怪僻,让人匪夷所思。 
  “问题”学生往往学习欠佳,容易使班集体荣誉受损,让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受挫。教师很容易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但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与其消积地放弃,不如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学生。只有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爱心、胜任、对美的追求、乐观、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要想预防学生出现问题,教育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一、和需要帮助的学生交朋友,多沟通,指出前进的方向 
  告诉他们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够战胜它们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鼓励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发挥自身潜能,战胜困难和挫折,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二、捕捉积极因素,及时肯定表扬 
  “问题”学生特别需要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和赞扬。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他的积极因素,对于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和真诚的赞赏,满足其自尊心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最佳契机。 
  三、多宽容需要帮助的学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较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好一点。反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者停滞不前。这时,最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和体贴,实践证明,谁能在问题学生心中种下自尊、自信的种子,谁就能找到开启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谁就能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四、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积极鼓励“问题”学生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及兴趣小组,不歧视,并悉心指导他们参与活动,让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身心,在活动中感受友爱。开展“学一技之长、改一个缺点、献一份爱心、交一份好答卷、给班级或学校管理献一个好计策”等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启发引导他们自悟明理,尝试成功,感受乐趣,给他们注入学活知识的灵丹妙药,从而充分发挥脑力功能。 
  “亲其师,则信其道。”只要我们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用真心去关心帮助学生,就会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格;只要为师者能教学得法,自己不丧失信心,相信“问题”学生能够得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