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高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必要性

经历了几千年风霜洗礼的中国,今天正蓬勃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发展中国家的好榜样,亦俨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面旗帜。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建设成更美好、更理想的国家。本文从教育作简要探讨。 
  一、以史为鉴,共看教育之重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制订科教兴国战略,大力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教育事业正显示勃勃生机。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我们更应该在“前人搭树后人乘凉”的情况下,居安思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的兴旺,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自身素质,而要提高这一点,归根到底是教育的必要性。在经济政治发展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面性,只有它们与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政通人和,共奔小康以及民族振兴。 
  二、实事求是,共论教育之必要 
  现如今,我国设有九年义务教育,再通过中考成绩决定去向。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继续就读高中,上职业技工学校或直接择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人口大国,能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当对知识的渴求,能力的扩充戛然而止后,中国公民达到的文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有人认为那是时间问题,认为只要坚持几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提高文化素质这一目标。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命题。相反更应该放长远眼光,少走弯路,实现目的。 
  就如今教育来说,我们缺少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固定模式,缺少创新能力;相对来说缺少应用实践能力;对于体育学科相对来说缺少引导性和诱发性。 
  当然以上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国现有教育仍有众多可取之处:义务教育的大力推广及全国普及性;对于培养高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的日益加强;教育考试制度越来越合理化;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高考改革制度,也深入人心。可以说,现如今我国教育优多短少,在世界全局上来看属于中上水平,对于欧美等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在学生接受完大学本科教育后,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继续深入专业学习,继续深造。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会直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从此停止统一的知识学习。我认为,当今中国的教育便是“智者愈智,庸者停滞”的主要局面。因此,当今中国教育主要目的应该在于使学生接受完高等教育完毕后,能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成功地与社会接轨,避免他们有失业的危机。 
  三、树立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它从根本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效阻止了其扩大化和质的变化。 
  人人都是有个人欲望的,只有满足每个公民的欲望,一个国家才能富强。对于国家来说,只有政治稳定才能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国家才能富强。所以政治是国家富强最基本的环节。我们如果不能保证政治,一切都是空谈,而教育是完成这一个目标的最好途径。 
  落实教育,普及文化,加强政治学习,可以有效加强国家政局的稳定。所以,中国教育目前不是扫除文盲这简单的目的,而是加强高等教育。所谓高等教育,并非是指要完全接受高中的教育,而是指一种既具备文化,又具备品德,多方面涉猎的全新型教育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勇敢探索属于中国特色教育之路,勇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及必然选择。 
  四、高等教育,动力与方向相结合,事半功倍,走向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方向,为了这一方向而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中国必然要付出不竭努力。它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政治保证,又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动力。 
  一方面,经历过高等教育可以使人人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尽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可以大力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提高公民文明程度,建立和谐文明型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对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问题及深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教育,不能忽略教育;相反,更应该从国情出发,结合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新时代中用不畏惧的心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方能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更理想、更美好的中国。 
  国家的命运由每个人掌握,今日之责任,不仅在少年,更在每个中国人的肩上。 
  参考文献: 
  张国臣.浅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J].殷都学刊.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