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式授课模式的思考
2015-06-25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家,温馨的港湾》是初二下学期的第一课。任教的6个班级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效果却截然不同,让我有很多感触。其中的3个班,像课堂的旁观者,安静地观看老师卖力地表演,自己却无动于衷,让我有种自说自话的悲凉;另外3个班,却是课堂的参与者,感受着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画面、每一段视频,被课堂感染,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后一种情形,不知是我感染了学生,还是学生感染了我,学生和我沉浸在同一种情绪里。课堂以分享故事《男孩和树》开始,听着久石让的Mother,学生自觉融入小男孩的角色,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大树的果实、树枝、树干,残忍地对待大树却不自知。学生边欣赏边联想自己,自己曾经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这棵大树,回忆父母这棵大树曾经给予的爱,情境导入引起了学生朦胧的情感共鸣。之后在分享爱的故事时,学生讲述着父母的故事,被自己的父母深深地感动了,内心的“善”“孝”“感恩”都被唤醒了。看着讲述的学生红红的眼圈,听着他们世界里的故事,我竟也眼睛发热。还记得,我当时的反映,在那个学生身旁,咬着牙,生怕自己的眼泪失控。我不能哭,我要安慰我的学生,我也要和他们分享我的“大树”。这一节课,我不要课本的知识点,不要在课本上记“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的文字,我要他们把它们刻在心上。但巧合的是,我们这节课一起分享的巧好是书本上印刷着的文字。我这才真正领会到,思想品德课本上所有的文字都来源于生活,教会学生如何去生活就是在学习课本知识。我不知道这一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仍然是空白,没有停下脚步记问题、整理答案,只是一直自然地往前走,它更像是一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至今能想起学生红红的眼睛,能想起学生诉说父母恩情时的哽咽,能想起自己当时的震撼和感动,原来思想品德学科也可以如此触及学生的灵魂。如果可以,我会继续探索如何将思想品德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也许我的学生成绩不是第一名,但他们却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