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化学视觉素养影响因素调查及分析
2015-06-18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郑宇琴 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视觉素养成为了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素养之一。培养高中生的化学视觉素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以性别、年级、培养经历、学科类别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视觉素养的三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视觉素养 视觉感知 视觉理解 视觉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由原本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向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人类社会进入“读图时代”。2003年,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公布了题为《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该报告指出视觉素养与科学素养、经济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等八大素养被视为21世纪年轻一代得以生存的基本素养1。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化学视觉素养能力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未来趋势。 一 视觉素养的内涵 John Debes于1969年提出“视觉素养”一词后,各国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展开各自的研究,赋予了视觉素养不同的内涵。化学视觉素养是促进个体正确发现、理解、评估、运用、创建化学视觉及享受化学宏观、微观世界的美,并能够整合其他视觉经验与他人用化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组能力,这组能力需要后天的不断深化学习。 二 化学视觉素养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通过与学科结合,采用渗入型的教学方式将视觉素养融入基础教育中。将视觉素养融入化学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化学视觉-空间智能、化学视觉思维能力,以及对化学信息作出正确的批判和解读2。 2.1 问卷调查 通过自编《高中生化学视觉素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集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400分问卷,回收36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29份。 2.2 数据分析 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分析,将化学视觉素养分为视觉感知、视觉理解、视觉应用三个维度。以性别、年级、培养经历、学科类别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视觉素养的三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 2.2.1 性别因素 *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YYB026 三 结果与建议 通过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级、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学科对学生的化学视觉素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性别差异对其无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能力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开设化学趣味实验课,增加知识储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动手实践是关键。趣味实验课中,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做适当的解答,由学生课前上网查阅资料、视频,学生间小组讨论。学生近距离的从视觉、触觉、听觉多方位层面感受化学实验,并以化学实验试图展现成果,促进了学生的化学视觉感知、视觉理解、视觉应用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化学视觉活动,获取视觉经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应多参加课外活动,如化学晚会、化学魔术比赛、化学实验仪器绘画展等,这些活动将化学知识转化成不同的视觉形式,以直观化的方式展现,促进了学生的视觉交流与应用能力。 (3)运用可视化工具,形象表达。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不同的训练,在培养理科生的过程中该更注重他们的化学视觉思维过程。学生借助可视化的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知识结构更加形象、清晰化,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总之,学校应该注重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将化学视觉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读图、解图、用图”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褚献华编译. 21 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J] .开放教育研究,2004(5):7. [2] 张雨强,张志红.信息技术下中学生化学视觉素养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0):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