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心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5-06-17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巧用信息技术 激活思维 精彩课堂 ——浅谈信心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这种媒体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能为课堂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颖;生动;直观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新的课程改革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它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而且还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由静到动,化繁为简,使无声变有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直观教学,安排师生双边活动,形成较佳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新颖导入,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多媒体计算机,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活化”状态。教学实践又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本身和学习的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开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内容、材料或生活情境,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提供一些有趣的场景,从而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根据学生常对新奇、美丽的动画画面感兴趣,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三件圆形物体:圆桌面、钟表、车轮,让学生观察形状,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物体外形显示出来,抽出实物,得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借助计算机技术在屏幕上出现:在美丽的青草地上,一只小羊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树上,小羊围绕树木跑一周,小羊跑的轨迹,电脑用红色光圈闪烁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封闭的曲线一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形象直观地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感性材料。 通过以上两个过程的演示,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使抽象、难懂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使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亲历情境,化解知识重难点 例如:有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小明离学校85米,小红离学校60米,小明家和小红家相隔多远?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只会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在学校的同一边,实际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这是因为这道题小明和小红两家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学生不容易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把比较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易懂的问题,利用课件做出这道题的情境,学生就容易解答了,两家在学校同侧,两家相距85—60;两家在学校两侧,两家相距85+60;这样,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而且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解决了。 通过课件演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了,比单纯在黑板上画路线图的效果要强的多,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千米的认识时,我首先用播放一辆在卡车和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请留意路边的里程碑,然后让说一说你看什么?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形象感知到千米有多远,丰富了问题的表象。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问题的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全方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相比较黑板上静止的粉笔字,其优越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素养。 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往一般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即使教师通过把圆8等分、16等分、32等分进行割补,学生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线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时,把演示的过程用动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弄清了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理解了为什么能化圆为方的道理,切实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注意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继而,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验证---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高潮,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创造大量在普通教学中难以应用的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其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使用,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同步进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比较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使之不再觉得枯燥乏味。对于空间与图形,如果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或空间想象能力很差,这一知识就很难学好。那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就成为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前,我们都是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有些学具操作起来不方便.不连续.不直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平移.割补.覆盖等方式,创设条件,转化矛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排除思维障碍。 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认识》中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正如荀子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五、运用信息技术走入生活实际,学有价值的数学 常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数学走进生活,把生活融入数学。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必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数学课堂教学是一股清泉,那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为清泉注入一股活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我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集音清晰、画面形象,影音统一等诸多优点于一体,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文图并茂,声像毕具,形象生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拓宽了课堂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类比和联想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的一杯水 已经远远不够。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应熟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让自己的知识由一桶水变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 参考文献: [1]王虹、杨威、王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2]石国华、武瑾、杨玉娟.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 [3]王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0。 [4]李青林.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思考[J].数学通讯, 2010。 [5]马迎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质量[J].内江科技,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