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晋普山学校  马翠翠

【摘要】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梦想,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   教学效率

【正文】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梦想,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压力。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形式新颖、多样,动感效果极强,但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地慎用、适用、善用多媒体、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谈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1:把英语课变成信息技术操作课

【教学案例】:一堂英语课上,老师制作的课件,色彩华丽,每张幻灯上都有不停闪动的动画,甚至每个答案出来都配各种不同的声音。 我认为恰当地应用技巧可以起到突出重点、强调关键的作用。但太多的动画或闪烁元素,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主次不分,无疑对他们有限的注意力产生了极大的干扰,学生在享受太多感官刺激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尤其是教学重、难点容易被淡化。

    这样的英语课,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成为了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被动者。

    误区2: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展示课

   【教学案例】:在一堂整合课上,很简单的教学内容。执教老师一会儿放音乐,一会儿是flash欣赏,一会儿是看电影,一会儿上网查询,学生忙的不亦乐乎。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几何级”的飞跃,这已经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不注意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频度,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 “放映员”,只是让学生在多彩的多媒体世界里读“电子读物”,带来的只能是过犹不及的后果。

    误区3:把英语课变成视听课

   【教学案例】: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譬如在英语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就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学生的课堂练习当然也被电脑练习挤跑了。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甚至在重要问题呈现时配上颜色鲜艳的图片。我们要注意这是课堂而不是影视欣赏,完成教学目的才是我们的目的。这样的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误区4:把英语课由原来的“口灌”,变成现在的“电灌”

    【教学案例】: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的一节多媒体课,一堂课上包括练习在内的话题一共6个,按常规的教学进度两个课时都上不完。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听的受不了,更何况学生还要小组合作展示。这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传统的“人灌”变成“机灌”,增大了知识的注入量,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普遍规律。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机械的电脑播放,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功能,不能过分加大教学容量,而要充分利用电脑的交互功能,与学生进行“人机交流”,这样才能及时接受到学生错误思考过程等信息,从而机动的调整教学进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教学平等和民主的目的。

    误区5:把英语变成“学科缺失”课

   【教学案例】:一节小学英语课,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学生上网交流,欣赏动画,比赛。但是师生之间一直在围绕6个世界各地的旅游名胜查资料,谈看法,整堂课学生连课本都没有翻开,一个字都没写。我感到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中,的确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科缺失现象。一堂课上教师过分热衷于借助媒体手段,在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整个教学流程上削弱了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转而引导学生研究环保,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等等。其结果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在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课文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这种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教材阅读,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几点建议:

    1.利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有着定向和产生动力的作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保证了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Colours”这一课时,我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童话般的情境:在晨曦中,小鸟清脆的叫声伴随着悠扬宁静的音乐,眼前由暗到明地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过着快乐、安逸的生活,天边还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T: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beautiful forest. The animals were so happy.  Look! A rainbow. How nice it is!这时屏幕逐一闪现彩虹并用英语介绍:Red, red; green, green…当孩子们还沉浸在诗一般的童话情景中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哈哈哈!”突然一个恶毒的巫婆施下了魔咒,把整个森林都变成了灰白的一片—小鸟不再歌唱,虫子不再鸣叫,鲜花凋谢了,连彩虹都失去了它原有的颜色……孩子们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教师马上抓住这一契机来问学生:“Do you want to see the rainbow again?”“Yes!”“OK! But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colours ?”这时孩子们争相说出刚才所听到的、看到的颜色。“Red!”“Green!”“Yellow!”…一个个新单词,教师还没教,孩子们便能脱口而出。这是因为把多媒体引入了课堂,把图画、语言、色彩、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相映成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优化了教学。

2.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多媒体教学就成为教师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教《牛津小学英语》3B “Yes or no”重点是一般疑问句“Is this a...?”的应用,难点是对“Can I have a look? ”的理解。在操练“Is this a...?”这个句型时,我设计了一个听声音说英语的课件,先显示几扇门,鼠标点击不同的门就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时钟的嘀嗒声等等。学生听后用“Is this a...?”来猜听到的声音,其他学生用肯定回答“Yes, it is.”或否定回答“No, it isn't.”进行判断。然后学生再问:“Can I have a look ?”老师说“Sure .”再用鼠标打开门,让学生看一看, 这个环节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学生对句型“Is this a...?”应用自如,同时对“Can I have a look ?”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得以增强。这样,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只有这样,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转化成了对学习目标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识记与理解。

3.利用丰富多彩的动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跨越时空限制,创设各种语境,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以加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如在学完牛津英语5B Ben’s noisy day 课中的单词和词语后,让学生一边看Ben一天生活的画面,一边听英语叙述。学生先排出课件中打乱画面的顺序,然后根据画面复述Ben一天的生活。接着让学生试着讲述:What did I do yesterday? 同时,还可播放了Yesterday once more 这首经典英语歌曲。美妙的英语歌曲,富有感染力的学习英语氛围,激发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教室里英语声鹊起,学生互相用英语交流自己昨天的经历。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所以,我们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一定要以体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前提,不要让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