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分层次教学
2015-06-14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摘要:本文通过现有课堂中的现状出发,提出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代教师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上应该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进步。通过实例分析,提出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几个办法,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保证在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地位。最后探讨了分层次教学的意义,正视学生的差异并加以利用。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在每年的新生信息技术课堂中,都面临一个难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通常情况是,有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经过了系统的学习,掌握了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网上冲浪的基本方法,而有的学校一直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这部分学生连鼠标还用的不灵活。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是以非零基础为前提编写的,因此容易造成以下的影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本内容简单,老师讲的慢,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另一方面,没有基础的学生跟不上其他人的步伐,作业做的慢,甚至无法独立完成,也渐渐的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分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代教师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上应该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没有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问题不在于学生智力因素,而是因为没有得到适合的教学条件和恰当的帮助”,“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三、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的创造力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人在乐观和高昂的情绪中,潜在的能力才能够超常发挥。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的人工智能这方面的内容很深奥,学生感觉人工智能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知识枯燥很难理解。于是这节课我主要以体验为主,让他们和智能机器人小i聊天,小i的幽默回话,让学生兴奋起来,学习热情立刻就被点燃了,接下来的几个体验任务,学生也都进行的非常顺利,整节课的学习效果特别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形成良性循环。 (二)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差距,采取必要的措施,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甚至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自卑是人生的第一大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要使教育成功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弹性、个性化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我作为一名普通校的老师,差距大的学生更是很常见,所以,我每节课布置任务都注重分层次,分为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难度小,交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来演示,当他们能独立完成任务,自豪的站在讲台上给别人演示的时候,他们找到了自信,越学越有劲;而拓展任务难度稍高有挑战性,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做,他们也不会觉得课堂枯燥,做起任务兴致勃勃,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因为小学初中都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家里又没有电脑,所以她连键盘鼠标都不熟悉,在开学初的一节课中,她问了我一个问题“刚才提到的回车键在哪里”,我才发现她对于这门课竟然没有一点基础,对于她这种特殊情况,每节课和其他同学完成一样的任务难度太大,对她来说压力也太大,很容易造成厌学甚至弃学的情况发生,于是我针对她个人布置了几个阶段性任务,首先是键盘和鼠标的应用,然后是对Windows系统的操作,每节课我都要给她单独布置最基础的任务,慢慢地她越来越有信心,操作起来越来越熟练,最后不但跟上了高中课程,而且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中高分通过。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自主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各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了应有的知识,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学生处于盲目、被动地听、记、答、背、做的现象。教师过多地包办代替,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各种层次的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问题看似很难,但是通过上机操作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下河”,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学习实践中,学生可以品尝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同时磨练意志,培养兴趣和能力。 (四)保证在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是放任自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不应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对学生做出得力的指导,要求教师不仅对本学科知识结构清晰明了,并且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针对不同学生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等都应精心策划。 四、分层教学法具有的意义: (一)“分层次”教学符合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 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张发展个性和追求自我实现,。“分层次”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使各层次学生都有努力目标,创立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在这个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能力。 (二)“分层次”教学法符合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 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性,“分层次”教学法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并采取区别对待,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与自信。这必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五、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实施分层次教学有很深的体会,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才能够真正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