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015-06-03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山西临汾第一中学校 张俊华 【摘要】课本剧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教育与戏剧结缘的产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剧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在深入了解作品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在现阶段的课本剧排演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本剧 作用 问题 课本剧是以表演为中心,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变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为一体的校园活动,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课本剧是教育与戏剧结缘的产物,它以其趣味性,生动性备受中学生欢迎,学生的热情与参与度较高。 回顾课本剧的发展历史,五四前夕,叶圣陶先生开始尝试课本剧教学。20年代,教育界的老前辈黎锦晖,也根据课本编成了很多剧本。上世纪80年代,天津师专的吴亚芬等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沉闷,乏味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语文课本中的部分课文改成剧本。天津各大剧院甚至把中学生请进剧场,让学生从生动、直观的舞台形象中更好的感受戏剧的魅力与艺术的震撼。课本剧自此成为一种新兴事物开始在全国兴起。 现阶段,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启动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为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改改革纲要》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实质是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终生的发展。课本剧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特别是教材中外戏剧剧本为内容,在课堂表演故事情节、小品或小型话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疑问综合性艺术,能同时作用于人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还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什么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没的熏陶,培养自觉的什么意识和高尚的什么情趣,培养什么感知和什么创造的能力。”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压力下逐渐功利化,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表现出淡漠。而课本剧正是能够弥补这一缺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虽然不直接参与学习认识活动,但它们属于心理的动力系统,在学习中起定向、发动、维持、调节等作用。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潜力一般都比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大得多,一旦对学习有了积极的动机、兴趣等,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往往是程式化的,学生的课堂效率不高,甚至对所讲名篇不甚了解。当代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对于语文学习,他们只有部分障碍和困难,无需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他们更不愿意接受经过教师咀嚼过的内容。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对影视作品喜欢,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全体活动来表现自我。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喜欢课堂上表演课本剧。课本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沉闷、呆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课本剧中,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热情程度和参与度非常高。 三、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作品。学生通过课本剧的改编,表演,深入作品其中。为了剧本及表演效果的需要,学生会自发地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包括原著,改编的电影、话剧等视频资料。本人曾让学生排演《茶馆》,学生们为了很好的诠释人物角色,展现剧本主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诸如阅读《茶馆》原著,了解当时北京风俗特点,包括京腔京韵。上网观看1981年版《茶馆》电影,《茶馆》电视剧及话剧。不断学习甚至模仿人物表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人物角色的性格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把握。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现阶段中学教育强调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技巧。学生透过研习一个特定的专题的同时,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综合,并透过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继而学会这个新的题目,而达至学会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课本剧是一项综合性表演,需要学生们的团结合作。为了能够高效完成课本剧的表演,团队中的学生需要有效配合,详细分工,明确责任。比如,有的同学编写剧本,有的同学联系老师,有的同学负责后勤工作。而各项工作只有在通盘协调和沟通好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进行。实践证明,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团队中的成员关系越来越和谐,团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课本剧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课本剧的排演的过程中,深入角色,体会人物性格,诠释作品主题,强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使得教学重点难点得以在课本剧中突破。 课本剧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固然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与追捧。但是现在阶段学生在课本剧的排演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随意修改原著,不尊重原著。随着时下穿越剧,穿越小说的盛行,学生不顾原著历史,随意篡改史实和剧情,使得剧情与原著大相径庭,甚至背离作者创作意图。二是恶搞剧中人物。剧中人物盖头换面以另一种面目出现,让人大跌眼镜。其中穿插时尚流行语,个性英语,人物角色面目全非。课本剧需要创新,我们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但是要尊重原著,尊重原著作者。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原则有标准的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以建立学生对作品的正确认识。 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课本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本剧将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结合在一次,教师可以通过课本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课本剧深入作品,感受名篇。而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以教材为基础,排演课本剧。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本剧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潘予霞,《在编演课本剧中激活语文教学》,《职业技术》,2007年2月第66期 [2]徐秀君,《课本剧唤醒“沉睡”的职高语文课堂》,《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第12期 [3]郭超峰,《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科教文汇》,2007年9月 [4]杨利,《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