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谈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指教师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落实“三讲三不讲”,从精心导入,.巧设提问,美妙结尾等环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断引入新的教育机智,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主动权、“三讲三不讲”、催化剂、兴奋剂、回味剂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和成功感,让每位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有最大的收获,从而更加激励学生的继续学习和想 学习的冲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一个较好的统筹安排,高瞻远瞩,抓好几个关键。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堂课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活动太少,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比较抽象,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是要把课本研读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读,而要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二是要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和'训练。三是要把学习的体验权交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同时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二)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

一节课40分钟,学生真正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地“满堂灌”,而要精心设计好预案,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他的潜力。因此教师必须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们的落实措施应该是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和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一定要精讲、少讲,尽可能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训练。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的开始是学生的心从课外进入却还没有进入课堂境界的时间,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果利用的好就会让学生较快地回到课堂。做为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言。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活动激活起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导入新课。也可以从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引出课题。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来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这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不可缺少的。当然设计问题情境要从两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和实际,学生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学生的实际学生能够接受。

2.巧设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兴奋剂。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会出现走神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通过设计提问就可以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如在讲授“家蚕的变态发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学生马上醒悟,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知识;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例如:讲授“遗传规律”时,先给这样一段小材料:“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 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 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到底谁是谁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因此教师在提问设计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是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动、去体会,去体验。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就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也真正最大程度地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3.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高潮,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然而,课未几分钟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所思所想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未设计,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如在小结“尿液形成”时,我选取一段有辅助教学作用的片段:“尿液形成”的Flash动画,并把学生的习作《我的漂流记》配成“尿液形成”Flash动画的旁白:我的名字叫尿素,蛋白质分解后就有了我,我喜欢漂流,随着血液不停漂流的还有红细胞、蛋白质、糖类等物质。我从心脏出发,经体动脉的时候速度很快,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拐入肾动脉后,水路越漂越狭窄,曲曲折折的,人们管这段叫入球小动脉。好不容易走出了入球小动脉,转眼又来到了肾小球。大家都说这里像个迷宫,可我更觉得它像个“鬼门关”。因为在这里,血液中蛋白质、红细胞等大个子只能走向出球小动脉,然后被 分散到“毛细血管”各地活动。而作为血液中的“小个子”物质的我——尿素,还有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却能透过肾小球这个“鬼门关”来到肾小囊。与大队伍分手了的我们,在这里临时组成团队——原尿,原尿团队继续前进探索,却又进入到另一个迷宫——肾小管,这里也是羊肠小道,山路十八弯般的辗转曲折。而且好景不长,原尿中一些对人体有用的队员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却被“回门关”肾小管看中,重新召回录用,并且把它们吸收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里,又与血液部队集合流回肾静脉继续它们的漂流旅程。而剩下的我们(水和无机盐、尿素、尿酸),被整编到一个叫终尿的小分队,并且各小分队集合到肾盂,经输尿管到膀胱处,我们在这里等待命运安排给我们的最后一个漂流旅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笑翻了,铃铃铃...)因此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就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愉快,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也会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愉快性原则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愉快中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四)不断引入新的教育机智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提高教学方法效果而采用一切器具和设施。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没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积极的参与,使 抽象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具体化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之一部分的知识学习。

总之,实效性的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追求教学真实性,敢于放手,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