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课堂教学中情知相融 实现学生的自身发展

孙燕萍1 李斌2

(1盐城市文峰中学  江苏 盐城224005 ;2盐城市第三中学 江苏 盐城224006)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影响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分析入手,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教学与知识教学的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化学知识 自身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教育标准文件之一的《科学素养的基准》中提到:首先,理科教育应提供与个体兴趣有联系的个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其次,理科教育必须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身发展,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仅获得化学知识本身,还要获得自身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理解和真正获得化学知识,所依靠的核心要素在于学生自有的人格情感体验,而课堂教学中所展开各种教学活动都是学生实现人格情感体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环顾我们的四周,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于片面地强调教授符号化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开展知识教学,即只要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样”就够了,忘却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学生情感需要,使得化学课堂变成了一片片死气沉沉的情感沙漠。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教学与知识教学的融合,努力实现教育的发展功能,让学生在认识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既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更是我们教育的途径。

二、影响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的分析

课堂教学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教师和学生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所进行的一种特殊活动。在这个有序的特殊活动中一定会有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化学信息,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情感与情境的交流,同时这种情感的交流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所谓的情感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进行的一切人格情感体验因素,包括生情、师情、化学知识的情和教学情境所发出的的情感信息。课堂教学就是在这些情感因素所构成的情绪场中进行的。

首先,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各自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系列活动外同时还需要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情感动力系统的激发,两者是相辅相成、交互激励的。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情感是不稳定性的,这种不稳定性和个体的成长性正是课堂教学对学生人格情感可教育性和可塑性的依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习活动的情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会出现分化。有的学生比较热爱学习,在课堂中他们至始至终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有的学生情感相对平淡,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课堂上表现较为平静,通常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发言不太积极;也有的甚至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扰乱课堂纪律,和老师唱对台戏。二是对教师的情感,学生一开始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老师给他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三是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情绪表现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情绪表现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这也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展开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情感因素。化学教师的所有教书育人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带有感情色彩。教师的情感能对学生直接产生感染作用,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的。从教师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因素来说,应当特别强调化学教师的情感效能这种外因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化学教师首先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爱,不计较个人的辛苦,满腔热情,满怀爱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是对化学学科充满感情,教师要由衷地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这种喜爱既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一方面教师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能透射出这种喜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化学教学艺术的追求,对学生化学学习成功的期待和自信是执着的,永不泯灭的。第三是对学生充满爱,这种爱应当是真挚的,而且是无差别的,一个好的化学老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爱。第四是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比如有的化学教师主导情绪是热情的,教学时很投入;而有的化学教师主导情绪状态是平静温和的,通常能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美感。第五是教师的情绪表现能力对化学课堂也有影响。有的教师表情丰富,能将教材中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而有的教师则表现能力较差,对化学教材中的情感缺乏表现能力,这些无疑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第三,化学知识的情感因素。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石,掌握化学知识不仅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化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识见、充实自身的化学认识,训练化学思维方式和与化学有关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超越化学学科本身而获得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

第四,教学情境的情感因素。良好的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促进作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气氛与学习情感也有很大关系。一个良好的化学学习环境会使师生心情愉快、情绪稳定的投入到化学教与学的活动中。一堂课情绪气氛是支持型的,学生在教学程序引导下学习活动便顺利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信任、体谅、积极主动,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课堂情绪气氛是独断、严肃型的。学生则表现出对学习活动无所谓的态度,学习不主动,害怕发言,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招致批评,想隐于人群中寻求保护。课堂情绪气氛若是应付、恐吓型的,则多数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活动的抵制和对老师的讨厌,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死气沉沉的局面,甚至有的学生会故意和教师唱反调,信息不畅,思维受阻,教学效率极低。

通常情况下,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教材情感体验中。教学中他们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同时发出情感信息,各有能动作用,共同构成化学课堂的情绪场。情绪场最终作用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并外显为学生自动学习知识的活动。在这当中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情感、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都得到了最有力的强化。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情知相融

(一)教师要注重挖掘化学知识的情感价值

第一,化学知识的新颖性,保证学生学习情感的真正投放

化学知识是由一些鲜活生动的常见物质知识、基本原理以及情感教育内容组成的,给予教学双方的是全域性的情感洗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与化学知识进行情感交流,受到化学知识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学习兴趣,发生共鸣。学生逐渐从这种共鸣中走出来,走进理性状态,生发出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和对科学学习的主动之情。学生在化学知识情感的影响下,化学学习成为他们向往的活动,进入化学的乐学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教师每讲授一节课时,都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即使是复习已有知识,也要从与原来不同的侧面去讲,绝不应是原来内容的简单重复。如对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从元素及其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及对应的水化物、相应的盐等入手,复习的时候则可以从该元素的多种不同价态入手,分析其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

第二,控制化学知识的可接受性,使学生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知识的可接受性是指教学内容的梯度和难度。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可接受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他往往决定学生学习的成效。长期而持续的失败会使学生志趣水平低下,不希望成功,只试图对失败进行自我防卫,产生消极心理。相反,如果梯度、难度过小,则会减少学习结果及目标的价值诱惑力,从而降低学习动机水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授课时应讲究“战略”战术,宜采用精讲精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为了给学生学好化学树立信心,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开课一段时间内不进行考试,而且平时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完成与否、随堂小测验的成绩综合给予评价。然后利用分层布置习题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成功欲望。在具体的知识点上,采用生动、直观、形象的例子来解析,降低知识的难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第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感受真实的情感体验

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许多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多情况下只能生吞活剥地去理解,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已知的一些实际生活经验来描述化学知识,会起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活经验素材的开发运用,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一是注意选择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基础相适应,使他们能够从中启发,有条件进行研讨或思考;二是应当注意观点的全面性,应当使学生在认真地对待现实问题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有科学根据的解决问题的信心,避免脱离社会、脱离学生实际。例如,初中化学有一个演示实验,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这个实验通过演示后,学生看得清楚,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分子间有间隔,酒精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去了。但由于分子是微观的,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这个解释很抽象。举这样一个例子:“日常生活中一个麻袋装满了土豆,此时在这个麻袋里,还能不能倒进去大米?”学生回答:“能”。此时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一个烧杯中装入1/2的大豆,一个烧饼中装入1/2的小米,然后,将两者在一个烧杯中混合,结果混合物的体积小于一个烧杯的体积,这样,把抽象的微观现象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现象。学生看得清,当然记得牢。通过这样的例子启发学生,转化思维结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放在自己最熟悉的情景之中去理解和记忆,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第四,化学知识的针对性,使学生完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化学知识的针对性是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有助于学生解决疑难问题②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③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连接点相适应。这样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成功的憧憬。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借助实验、教材和老师的辅导,克服一个个学习难关,逐渐逼近学习目标,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业已产生的积极地情绪情感体验得到肯定性的暗示,再加上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强化,使学生的学习需要、自信心和积极地情绪情感得到内化,进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以更强的自信心和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情感。以“脱排油烟机废油的综合使用”为例,这一研究课题非常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我们看来毫无用途的废油,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可以变成可用的燃料,重新焕发生机。无疑给予学生“我们利用化学的确能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这一信息。再如“烟草燃烧后产物研究”这一主题,在分析高二化学课本之后,发觉整个有机板块并没有提及“禁烟”“烟草是有害的”相关命题。而事实上身边的确有少数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到烟草。化学学科在这个方面具有无以比拟的优势,在确定好的主题下,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用自己的实验装置证明出烟草燃烧后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焦油等多种有机物。经过这样的过程,真正完成了从“知识教学到体验态度情感”的过程。

(二)教师要注重通过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

在交流时,师生相互承认,互相赋予平等尊重,师生处于同一平台,尊重彼此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这种对话,不仅是师生在言语方面的显性交流,更是双方在情感上的隐性交融。教师上课前应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其次,安排学生回答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如对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反应较慢,自卑心较严重的学生,教师在安排答疑前,可尽量让其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设问时应该从浅入深,同时教师可以从语气、表情、态度的改变来消除其紧张心理,万一不能回答,切忌讽刺、挖苦,伤害感情,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应启发诱导,直至答对,让差生感受到回答正确的喜悦;一旦回答出一部分,这时,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到底,经过多次训练,必然会消除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应付为积极探讨,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若是针对一些好胜心较强你,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设问时,可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这类学生感到自己还有差距,学无止境,这样他们便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在回答过程中,若有不完整或欠妥当时,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肯定回答对的部分,并指出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错误,使他们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不仅可避免他们产生骄傲情绪,而且可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三)教师要注重在实验中体验,实现情知和谐统一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直接兴趣,对化学现象存在好奇心,对化学实验尤其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这种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如教师可根据学生对化学实验具有深厚兴趣的特点在上课时采用实验设问导入新课,或实验兴趣揭示课题,或实验答题引出新知识,创设探究情境。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使其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操作时可一改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让一部分好胜心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轮流参与演示,这样可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为避免对实验抱以看热闹看过就烟消云散的弊病,教师在实验时,应针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门道。观察后能若有所思,使得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中得到理解。如在做钠与水反应实验时,教师从煤油中取出钠块可提问实验室如何保存少量钠?然后用小刀切开一小块钠,对其断面颜色及其变化的观察可得出钠的哪些性质?接着将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体系学生观察每一现象,然后提问,每一现象说明了钠的什么性质,最后由学生很自然地得出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此时,教师可由钠与水的反应进一步延伸至钠投入到酸溶液、盐溶液中又如何?这样,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和教师的层层追问,钠的有关重要性质在不知不觉中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来,使他们感觉良好,融合了师生感情。如此学得的知识学生必然印象深,而且学得快。除了课堂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及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兴趣,安排一些学生实验,实验时,鼓励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仔细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课后,教师还可布置一些简易的家庭小实验或趣味小实验,如“自制汽水”、“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情感体验,真正实现了学生自身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复杂的、开放的体系,认识过程必须融入情感体验,同时知识经由情感体验也才能获得生命意义,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人的情感、态度、人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New Standards.  Performance Standard.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1997.

[2]倪娟, 沈健.论中学化学教学的人文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